《宫束班造琵琶》
时间:西汉·始元年间,初夏
地点:长安城东南,将作监下属“宫束班”工坊
人物:
- 老石:五旬开外,宫束班掌作,左手食指缺半节(当年凿钟砸的),总揣着个装松香的小布包
- 柱子:二十出头,学徒,力大无穷却总摔跟头,背上常沾着木屑
- 小翠:十六岁,老石捡来的孤女,眼尖手巧,专管给木料上漆,兜里总塞着野酸枣
- 二丫:十五岁,柱子的妹妹,跟着哥哥来学手艺,爱拿炭笔在木料上画小耗子
【第一场】工坊里的“木头仗”
场景:工坊顶漏着天光,地上堆着紫檀木、香樟木的料块,墙角立着没完工的瑟和筑。老石蹲在木案前磨刨子,柱子正举着块紫檀木来回跑,二丫追着抢,小翠趴在一堆木屑上笑。
柱子:(举着木料跳上木凳)这疙瘩硬得像石头,做琴身准保结实!二丫你别抢,再抢我把你画的耗子涂成猫!
二丫:(搬起小板凳砸柱子的腿)那是我照着工坊梁上的大耗子画的!昨儿少府的人说了,要造个“能弹能拨,能伴胡舞”的新玩意儿,得用轻巧的料!(顺手抄起块香樟木,“咚”地砸在柱子脚边)这才对!香樟木还香呢!
小翠:(突然蹦起来,头发上沾着刨花)我听西域来的胡姬说,她们有种乐器,像个半切开的葫芦,弦能弹出马蹄声!
老石:(把刨子往木案上一拍,火星溅起来)都消停!少府要的是“便于携带,声传百步”的物件,你们俩拿木料互殴,是想让我这把老骨头去修皇陵?
(柱子挠着头把紫檀木放下,二丫偷偷往他鞋里塞了把木屑。小翠凑到老石身边,掏出颗酸枣:“石伯,您看这样成不?把琴的颈子做长点,琴身像个梨,弦用最韧的羊肠线——”话没说完,柱子踩在木屑上滑了个趔趄,抱着的香樟木正好砸在老石脚边,磕出个圆润的弧度。)
老石:(盯着那弧度突然瞪眼)哎?这形状……有点意思!柱子,再摔一次我看看!
柱子:(脸都白了)啊?还摔?
(二丫笑得直拍大腿,小翠把酸枣核吐在柱子背上,老石却蹲在地上,用手指抠着香樟木的缺口,嘴角慢慢咧开。)
【第二场】弦轴上的“混战”
场景:三日后,琴身雏形初现——梨形的香樟木共鸣箱,紫檀木的长颈,琴头上钻了四个小孔。小翠正给琴身刷清漆,二丫在颈子上画了只歪歪扭扭的骆驼,柱子蹲在旁边搓羊肠线,手被勒出红印子。
柱子:(龇牙咧嘴)这线咋这么滑?穿进轴眼里总跑!二丫,借你发绳用用!
二丫:(护着头发后退)要脸不?用你自己的!(突然跳起来)有了!把线在松香里滚一圈!(抓过老石的布包,倒出半袋松香,抓着羊肠线使劲搓,结果线全粘成了团)
小翠:(放下漆刷笑)你这是要做线团子还是做琴弦?看我的!(取来细竹管,把线从管里穿过去,再蘸松香,果然顺溜多了)
老石:(拿着弦轴过来,轴上还沾着柱子刚才蹭的猪油)别光顾着乐,试试调弦。这玩意儿得弹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响,才配叫……(突然卡壳)叫啥名儿好?
柱子:(脱口而出)叫“摔出来的”!
二丫:(踹他一脚)难听死了!叫“胡驼琴”!你看我画的骆驼多精神!
小翠:(指尖拨了下松线,“噼啪”一声脆响)我听胡姬说过,她们叫“批把”,向前弹叫“批”,向后拨叫“把”——要不就叫“琵琶”?
(老石眼睛一亮,刚要说话,柱子手一抖,穿好的弦“嘣”地断了,抽在二丫脸上,把她画的骆驼胡子抽花了。二丫愣了愣,突然扑过去挠柱子,俩人滚在木屑堆里,小翠举着漆刷喊“别蹭到琴身”,老石抱着弦轴笑,松香沫子掉了一衣襟。)
【第三场】宫门前的“惊魂”
场景:半月后,工坊院坝。新造的琵琶立在石桌上,香樟木琴身泛着琥珀光,四根羊肠弦亮晶晶的,琴头的骆驼被小翠补成了金色。少府丞带着两个乐师站在台阶上,老石背着手,后背的汗把衣裳洇出了印子。
少府丞:(敲了敲琴身)这物件看着轻巧,能弹出《安世乐》的调子?
柱子:(抢话)能!还能弹出打更的声儿!昨儿我弹着玩,隔壁张大爷以为到时辰了,扛着锄头就下地了!
乐师:(皱眉)休得胡闹。小翠,你来试。
(小翠深吸一口气,指尖落在弦上。先慢拨,像细雨敲窗;再快弹,像马蹄踏过石板路;弹到《安世乐》的高潮时,弦声突然变得铿锵,像千军万马奔来。院墙外卖糖葫芦的小贩都停了脚,连路过的黄狗都蹲在门口歪头听。)
二丫:(突然指着天空)快看!鸽子!比上次箜篌引来的还多!
(十几只灰鸽子落在院墙上,有只胆大的飞下来,啄了啄琴身的清漆。少府丞惊得直捋胡须,乐师一把抢过琵琶,自己弹了起来,弹到兴头上,竟跟着节奏踏起了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