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明堂记·匠心凝鼎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洛阳城南,明堂营造工程现场。明堂为东汉礼制核心建筑,用于祭祀天地、朝会诸侯,与灵台并称“天地双构”,需承接灵台聚汇的天地气运,导入九州鼎以固国本。
人物表
- 宫束班:营造班头,四十四岁,满脸风霜却眼神亮,左手缺半根小指(早年筑城伤的),骂起徒弟嗓门大,却总把肉干塞给他们。
- 石头:大徒弟,二十一岁,身高八尺力能扛鼎,脑子转得慢,总把“榫卯”叫“榫卯卯”,却能凭手感摸出木料纹理好坏。
- 木勺:二徒弟,十九岁,瘦得像根麻杆,手巧却爱偷懒,藏在工棚里刻小木人是常事,被抓包就装可怜。
- 老墨:资深匠人,六十二岁,白头须眉,背有点驼,怀里总揣着半块龟甲(传家的堪舆工具),话少但一开口就点中要害。
- 苏监丞:监工官员,三十五岁,科举出身,穿青布襕衫,总捧着本《考工记》对工地,却总被工匠们的“土办法”打脸。
- 小吏阿福:苏监丞随从,十八岁,机灵却胆小,总替苏监丞记“工匠过错簿”,却偷偷把石头漏记的“摔碎瓦罐”划掉。
- 工匠甲(老铁):铁匠出身,擅长打凿金属构件,爱跟木勺互怼,却总帮他修坏了的刨子。
- 工匠乙(麦叔):瓦匠,五十岁,手上满是泥垢,能把瓦片铺得严丝合缝,还会用糯米灰浆画小老虎在砖缝里。
第一幕:夯土闹笑话·墨斗线缠出的乱子
场景一:明堂地基施工现场 - 日 - 外
【洛阳城南,黄土铺地,方圆百丈的地基已圈出轮廓。十几名工匠光着膀子挥夯土杵,号子声震得地上尘土跳:“夯啊夯!地基牢!明堂立!国运昌!”】
【宫束班蹲在地基东侧,手里攥着墨斗,正往木柱上弹线。石头扛着根两丈长的榆木梁跑过来,脚底下被土坷垃一绊,梁木“哐当”砸在地上,正好压在宫束班刚弹好的墨线上,黑印子立马糊成一团。】
宫束班:(猛地站起来,左手拍着大腿)你个夯货!这线是定“东青龙”方位的!你再踩歪点,待会儿苏监丞来了,咱俩都得去洛河里洗泥巴!
石头:(挠着后脑勺,憨憨地笑)班头,我瞅着这梁木直溜,想着赶紧搭“龙首架”,没瞅着线……要不我用指甲把线抠出来?
【石头说着就要跪地上抠土,木勺从旁边工棚钻出来,手里还攥着个刻了一半的小木人(雕的是苏监丞,还画了两撇八字胡),看到这场景笑得直拍腿。】
木勺:(指着石头的后脑勺)傻石头!墨线渗进土里了,你抠到明年也抠不出来!班头,要不咱再弹一道?我去拿新墨锭!
【宫束班刚要点头,老墨从地基中央走过来,怀里的龟甲“哗啦”响了一声。他蹲下身,用手指捻了点带墨的土,又抬头看了看太阳,慢悠悠开口。】
老墨:(声音哑得像砂纸磨木头)不用弹。太阳刚过巳时,影子歪三分,你把木柱往西北挪半寸,墨线自然能对上“角宿”的方位。
【宫束班眼睛一亮,赶紧让石头挪木柱。刚挪好,远处就传来阿福的吆喝声:“苏监丞到——!”】
【众人立马站好,苏监丞捧着本《考工记》,迈着小碎步走来,阿福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个小本子。苏监丞走到地基边,先皱着眉看了看石头脚上的泥,又翻着书念。】
苏监丞:(清了清嗓子)《考工记》云:“明堂地基,方百丈,高丈二,四向各留三丈作阶。”宫束班,你这东侧地基,我瞧着比西侧矮了半指,恐影响“四方均衡”,需返工。
【宫束班还没开口,麦叔拎着把瓦刀走过来,弯腰从地基缝里抠出块小石子,递到苏监丞面前。】
麦叔:(笑着说)苏大人,您踩的这块砖是“找平砖”,比别的砖薄半指,您换个地儿量量。咱老瓦匠铺砖,比您书里写的还准,差一分我把这瓦刀吃了!
【苏监丞愣了愣,挪了个位置,让阿福用尺子量。阿福量完小声道:“大人,正好一丈二,没差。”苏监丞脸有点红,又翻了页书,指着远处堆着的木料。】
苏监丞:那……那批松木,我瞧着有几根带虫眼,按规制需换成楠木,你等为何还在用?
木勺:(赶紧把小木人揣进怀里,凑上前)大人,那虫眼是咱故意凿的!老墨说,松木性脆,凿几个小眼能让木料“透气”,往后不会裂。您看这眼的位置,都对着“氐宿”,聚气的!
【苏监丞被说得哑口无言,刚要再说点什么,老墨怀里的龟甲又响了。老墨抬头道:“苏大人,巳时过了,再耽误下去,夯土的吉时就错过了。这地基要是今日夯不完,明日下雨,土就泡软了。”】
【苏监丞看了看沙漏,赶紧合上书:“罢了罢了,你等抓紧施工,我明日再来查验。阿福,把刚才的‘误会’划掉,别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