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针声
人物表
- 林阿婆:68岁,宫束班资历最久的绣娘,左手食指有常年握针留下的薄茧,说话带着本地口音,总把“急啥”挂在嘴边,是班内的技术担当。
- 春桃:24岁,刚加入宫束班半年的年轻绣娘,扎着高马尾,袖口总沾着线头,学绣时爱走神,却对色彩搭配有天生的敏感。
- 秀莲:36岁,性格爽朗的绣娘,嗓门大,爱开玩笑,绣活速度快但偶尔毛躁,负责给大家“搭把手”,常带自家做的米糕来班房。
- 桂婶:52岁,性子温和,擅长整理绣线和工具,总把装绣针的竹盒擦得发亮,说话慢悠悠的,是班房里的“调和剂”。
- 李掌柜:45岁,镇上布庄的掌柜,戴圆框眼镜,说话客气却带着生意人的精明,常来宫束班收绣品。
第一幕:班房里的“乱”与“暖”
场景一:宫束班班房 - 日 - 内
【晨光透过糊着毛边纸的木窗,洒在斑驳的八仙桌上。桌上摆着三四个竹制绣绷,绷子上绷着半完成的麻柳刺绣,有展翅的喜鹊,也有盘枝的桃花。绣线绕在竹制线轴上,红、绿、蓝、黄码得整整齐齐,却被春桃不小心碰倒了一个,线轴滚了满地。】
春桃:(蹲在地上手忙脚乱地捡线轴,马尾辫甩来甩去)哎呀!怎么又倒了……桂婶,你这线轴是不是没摆稳啊?
桂婶:(坐在桌边,手里捏着细针穿线,头也不抬地笑)傻丫头,是你走路没看着脚。慢点儿捡,别把线绞在一起,待会儿林阿婆又要念叨你。
【秀莲端着一个陶碗从门外走进来,碗里冒着热气,是刚熬好的绿豆汤。她把碗往桌上一放,弯腰帮春桃捡线轴,手指却被一根滚到脚边的红丝线缠住。】
秀莲:(扯着丝线笑骂)春桃你这丫头,哪天不闯点小祸就不自在是吧?昨天把林阿婆的老花镜碰掉了,今天又弄乱线轴,再这样下去,林阿婆得把你这高马尾给绣成“乱麻辫”。
春桃:(吐了吐舌头,捡起最后一个黄线轴)我这不是着急嘛!昨天李掌柜说,下月初要收一批“喜上眉梢”的绣帕,咱们才绣了三分之一,再不快点,赶不上交货了。
【林阿婆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旧得发亮的木绣绷,绷子上是一幅快完成的“双蝶戏花”。她走到桌边坐下,把绣绷放在腿上,从怀里摸出老花镜戴上,看了眼春桃手里的线轴,又看了眼秀莲。】
林阿婆:(手指轻轻敲了敲绣绷上的针脚,声音带着点严厉却不刺耳)急啥?麻柳刺绣是慢功夫,一针一线都要扎在正地方,不是靠“着急”绣出来的。你看这蝶翅的纹路,得用“盘金绣”,线要拉得匀,针脚要藏得好,你昨天绣的那只蝶,翅膀上的针脚都露在外面,跟长了刺似的,李掌柜看见了能要?
春桃:(低下头,手指抠着衣角)我……我知道了林阿婆,我今天一定慢点儿,把针脚藏好。
【林阿婆叹了口气,从竹盒里拿出一根细针,穿好金线,对着绣绷上的蝶翅比划了一下,然后起针。金线在她手里像有了灵性,一针下去,刚好落在蝶翅的纹路边缘,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
林阿婆:(一边绣一边说,声音放缓了些)咱们这麻柳刺绣,可不是随便缝缝补补。从东汉那会儿就有了,那会儿的姑娘家,都是坐在自家的土炕上,拿着麻线绣帕子、绣肚兜,绣的都是庄稼里的事儿——稻穗、棉桃、还有圈里的鸡鸭,绣好了给自家男人揣在怀里,给娃做贴身的衣裳。传到咱们这辈,不能把老祖宗的手艺给绣“糙”了。
秀莲:(端起绿豆汤,给每人倒了一碗,递到林阿婆面前)林阿婆说得对!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这宫束班,也算是镇上独一份的“憨货窝”了——每天嘻嘻哈哈的,绣累了就扯家常,饿了就分点心,倒比在家里还热闹。
桂婶:(接过绿豆汤,吹了吹热气)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总说,你天天跟一群“绣疯子”待在一块儿,比跟我说话还多。我跟他说,这群“疯子”绣出来的东西,能让镇上的姑娘出嫁时,都揣着咱们的绣品,这是多大的体面。
【春桃喝了口绿豆汤,眼睛亮了起来,凑到林阿婆的绣绷前,盯着那只快绣好的蝴蝶。】
春桃:林阿婆,你这蝴蝶绣得真好看!金线亮闪闪的,跟真的要飞起来似的。东汉那会儿的绣品,是不是也这么好看啊?
林阿婆:(嘴角弯了弯,眼里露出怀念的神色)比这还好看呢!我小时候,我奶奶给我看过一块祖传的麻柳绣片,是东汉的,绣的是“耕织图”,有农人在田里插秧,有姑娘在屋里织布,连田埂上的草、织布机上的线都绣得清清楚楚。可惜后来兵荒马乱的,那块绣片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秀莲放下碗,走到春桃身边,也盯着绣绷看,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自己袖口上沾的线头。】
秀莲:要是能再看见那样的绣片就好了,也学学老祖宗的手艺。不过现在咱们能把这手艺传下去,让镇上的人都知道麻柳刺绣,也不算辜负老祖宗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