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工坊记:宫束班笑闹助张衡
人物表
- 张衡:东汉太史令,博学严谨,专注于天文历法与机械发明,略带书卷气
- 老木:宫束班工匠头领,五十余岁,经验丰富,性格沉稳却爱逗乐
- 石头:二十岁,身材魁梧,力气大但有点憨直,动手能力强
- 小墨:十八岁,机灵跳脱,爱开玩笑,擅长精细雕刻
- 阿柴:十九岁,话多嘴碎,喜欢模仿他人,做事毛躁但热心
- 村民甲、乙:围观工匠干活的百姓
第一幕:宫束班的“混乱”日常
【时间】东汉永初三年,春,午后
【地点】洛阳城外宫束班工坊,院内摆着半成品的木门、铜器,墙角堆着木料与工具,院中央架着简易棚子,棚下有张案几,上面放着图纸与笔墨
(幕启:老木蹲在地上刨木料,木屑飞溅。石头光着膀子扛着一根粗木走过,脚步重得震得地面发响。小墨坐在案几旁,手里拿着刻刀在木片上雕刻,却时不时偷瞄石头,憋着想笑)
小墨:(突然放下刻刀,拍手)石头哥,你这走路跟扛着座山似的,刚才路过王大娘的菜摊,把人家的葱都震倒了!
石头:(停下脚步,挠挠头,一脸茫然)啊?我没看见啊……那王大娘没说啥吧?要不我赔她一捆葱?
阿柴:(从棚子后钻出来,手里拿着个陶碗,模仿王大娘的语气,捏着嗓子)“哎哟喂,这不是宫束班的大力士嘛!下次走路轻点,我家葱苗经不起你这么‘打招呼’哟!”
(阿柴话音刚落,小墨笑得直拍桌子,老木也停下手里的活,嘴角忍不住上扬。石头涨红了脸,想反驳却不知道说啥,只能挠着后脑勺原地转圈)
老木:(咳嗽一声,假装严肃)阿柴别瞎起哄,石头力气大是好事,上次搬那根做殿门的楠木,不是全靠他?小墨也别偷懒,那扇雕花门的纹样还没刻完,再过三天就要给李大人送过去了。
小墨:(吐了吐舌头,拿起刻刀)知道啦老木叔!我这不是跟石头哥闹着玩嘛……哎,对了老木叔,最近总听说太史令张衡大人在研究啥“神奇玩意儿”,你见过没?
阿柴:(凑过来,眼睛发亮)我听说了!上次我去城里买工具,看见张大人带着弟子在观星台摆弄铜圈,说是要做能“看星星动”的东西!
石头:(突然插话)能看星星动?那得多大的铜圈啊?比咱们做的殿门还大吗?
(老木还没来得及回答,院外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有人喊“张大人到——”。众人连忙停下手里的活,整理衣裳,老木快步走到院门口迎接)
第二幕:张衡的“难题”
【时间】同一日,午后稍晚
【地点】宫束班工坊院内,案几被搬到棚子中央,周围围站着工匠们
(张衡身着青色官服,头戴进贤冠,手里捧着一卷图纸,身后跟着两个弟子,走进院内。他目光落在工坊里的木料与半成品上,眼神里带着打量)
老木:(拱手行礼)参见张大人!不知大人今日驾临,有失远迎。
张衡:(拱手回礼,语气温和)老木师傅不必多礼,我今日来,是有一事相求。我近来在研制一台“浑天仪”,需用精铜打造框架,还得有稳固的木座支撑,听闻宫束班手艺精湛,想请诸位帮忙。
(张衡将图纸展开在案几上,图纸上画着复杂的圆圈与齿轮,还有一个圆形的铜球,旁边标注着尺寸。工匠们围过来看,一个个皱着眉头,眼神里满是疑惑)
小墨:(指着图纸上的齿轮)张大人,这“牙齿”一样的东西是啥啊?刻在木座上,难道是用来卡铜圈的?
张衡:(点头)正是。这是齿轮,浑天仪要随着星象转动,全靠这些齿轮咬合带动。只是这齿轮的齿距要精准,木座还得承重,不能有半点偏差。
阿柴:(踮着脚看图纸,突然指着一个小圆圈)那这个小圈圈是干啥的?难不成是放蜡烛的?晚上看星星的时候照亮用?
(众人一听,顿时笑了起来。小墨笑得直捂肚子,石头也嘿嘿笑出声,连张衡的弟子都忍不住低下头。张衡愣了一下,随即也笑了,摇了摇头)
张衡:阿柴师傅误会了,这不是放蜡烛的,是用来固定铜轴的。要是按你说的放蜡烛,这浑天仪转起来,岂不是要把铜圈都烧了?
阿柴:(脸一红,挠挠头)嘿嘿,我这不没看懂嘛……张大人您别见怪。
石头:(指着图纸上的木座尺寸)张大人,这木座要宽三尺、高两尺,还得刻槽放齿轮,我看用楠木就行,结实!就是这齿轮的“牙齿”,我怕凿歪了。
老木:(仔细看着图纸,眉头微蹙)张大人,这齿轮的齿距要“一寸三齿”,咱们平时做门的榫卯最多也就“一寸两榫”,这精度不好把握啊。要是齿距错了,齿轮咬不上,浑天仪就转不了了。
(张衡叹了口气,点点头)
张衡:我正是担心这点。我已经让铜匠铺打造好了铜圈与齿轮,就差这木座了。若是木座不精准,之前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