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穿汉记
人物表
- 老木:工艺门(宫束班)班主,五十岁上下,手艺人出身,说话自带“打比方”技能,情商拉满,擅长用生活化的话讲大道理。
- 小满:二十岁,老木的徒弟,爱摆弄鲁班锁、机关木鸢,嘴甜但有点冒失,是团队里的“气氛调节器”。
- 阿柴:二十五岁,擅长木雕,话少但心细,手里总攥着块刻了一半的木料,关键时刻能补台。
- 阿酒:二十四岁,懂点草药和机关设计,性格稳,常帮老木打圆场,自带“理性buff”。
- 刘洪:三十岁左右,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手里总拿着算筹和绘着星图的竹简,眼神里藏着对“数与天”的痴迷,就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 孩童甲、乙:洛阳城外村童,活泼好动,是剧情的“引子”。
- 摊主:洛阳城外市集卖算筹、竹简的小贩,话多爱唠嗑。
第一幕:穿时空·憨货遇古村
【时间】东汉建安年间,暮春午后
【地点】洛阳城外,一条临河的土路上,路边有几间茅草屋,远处能看见农田里劳作的农夫,空气里飘着麦香和野花味。
(幕启:老木、小满、阿柴、阿酒四人挤在一棵老槐树下,表情又懵又惊——老木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现代豆沙糕,小满的帆布包拉链没拉,露出里面的塑料打火机,阿柴的木雕刀上还沾着点现代木工胶,阿酒则举着一片从自己T恤上扯下来的、印着“工艺门”logo的布片。)
小满:(挠着头,声音发飘)班主,咱……咱不是去城郊找老木匠收那批明清榫卯构件吗?怎么一脚踏空,就踩进“古装剧片场”了?你看那农夫的锄头,还有那茅草屋的茅草,也太逼真了吧!
阿柴:(指了指远处农田,声音低了些)不是片场。你看那牛,没戴鼻环,走得慢,像是真在犁地;还有那屋前晒的布,是粗麻布,不是道具组的化纤布。
老木:(把豆沙糕揣进怀里,拍了拍衣服上的土,沉了沉气)别慌,咱工艺门靠的就是“眼亮心细手稳”,先看看情况。阿酒,你那布片收起来,别让人看见——这年月,穿成咱这样,再露个怪布片,保不齐被当“妖人”抓了。
(这时,两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孩童从茅草屋跑出来,手里举着几根算筹,一边跑一边吵。)
孩童甲:你算错了!先生说“三三得九”,你偏说“三三得八”,还敢跟我争!
孩童乙:我没算错!我爹说的,三个铜板买八个枣,就是“三三得八”!
(小满听见,“噗嗤”笑出声,刚要上前,被老木拉了一把。老木朝孩童走过去,拱手作揖,语气放软。)
老木:两位小郎君,莫吵莫吵。老朽是走南闯北的手艺人,路过此地,听二位说“算”的事,倒想起个小玩意儿——你们看,这是“算珠”的雏形,要是用它算“三三得几”,一摆就清楚。
(老木从帆布包里摸出个自己做的迷你木制算珠模型,是用榫卯拼的,一掰能展开成小算盘。孩童们眼睛一亮,围了上来。)
孩童甲:哇!这木头玩意儿真好看!怎么用?
老木:你看,下面一根杆上三颗珠,一颗代表“一”,上面一根杆一颗珠代表“五”。算“三三”,就摆三颗下珠,再摆三颗下珠,加起来……(一边摆一边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不就是“九”吗?你爹说的“三个铜板买八个枣”,是“买卖”,不是“算数”,两码事哩!
(孩童们恍然大悟,正想再问,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穿着儒衫的男子快步走来,手里拿着竹简,眉头皱着,嘴里还念叨着“月行迟疾,若按旧历算,差了两刻……”)
孩童甲:是刘先生!刘先生,这位老丈有个能算题的木头玩意儿!
(男子抬头,正是刘洪。他目光先落在老木的算珠模型上,又扫过四人的衣着——看见小满帆布包上的拉链时,眼神顿了顿,但没多问,只朝老木拱手。)
刘洪:在下刘洪,敢问老丈这“算器”,是何方工艺?寻常算筹需排列演算,此物似能直观计数,倒是新颖。
老木:(心里暗喜“找对人了”,嘴上却谦虚)老朽老木,带着三个徒弟(指了指小满、阿柴、阿酒),是做“巧木活”的。这玩意儿叫“迷你算珠”,是咱琢磨着给孩子学算用的小玩意儿,登不上大雅之堂。倒是听小郎君们说,先生是懂“算”的?
刘洪:(眼神亮了些,把竹简递过去)略懂些历法与算术。近日在算“月行迟疾”——月亮走得时快时慢,旧历没算进去,预测日食总差一点。我算来算去,总觉得少个“趁手的算器”,算筹摆多了容易乱,要是……(话没说完,又皱起眉,像是陷入了自己的思绪)
第二幕:论算术·忽悠显情商
【时间】紧接上一幕,午后渐偏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