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羊行烛台
第一幕:宫束班的“麻烦”订单
时间:三国·吴·嘉禾三年,秋,巳时
地点:建邺城外,宫束班工坊
人物:
- 老班头(50余岁,宫束班掌事,满手老茧,总皱着眉)
- 阿大(20岁,憨厚,总把“俺觉得”挂在嘴边)
- 阿二(19岁,手巧但毛躁,爱摆弄窑火)
- 阿三(18岁,嘴碎,记性差,总忘工序)
- 管事(30岁,吴王府派来的差役,穿青布官服,拿折扇)
(工坊里飘着青灰窑烟,地上摆着半干的陶坯,阿大正蹲在角落揉泥,阿二拿小刻刀在坯上划纹路,阿三蹲在一旁数陶轮上的坯子,数到第三遍又忘了数到几。老班头坐在门槛上磨刮刀,突然听见远处马蹄声,抬头皱眉)
管事:(掀帘进来,折扇敲着手心)宫束班老班头在?
老班头:(连忙起身,袖口蹭了蹭泥)在!不知管事今日来……
管事:(晃了晃手里的竹牌)吴王府要订一批“羊行烛台”,下月十五前交货。规格都在这纸上,你们瞧仔细——羊身要卧姿,羊背开烛槽,羊蹄得沾釉,最要紧的是:羊眼得用紫金土点,要透着灵气。
(阿大、阿二、阿三凑过来,阿三伸手想接纸,被阿二拍了下手背)
阿二:毛手毛脚的!别蹭坏了字!
老班头:(接过纸,眯着眼看,手指点着“紫金土”三字)管事,这紫金土 rarity高,咱们工坊存货不多,能不能……
管事:(折扇一收)老班头,这可是王府的订单,要是办不成,你们宫束班往后在建邺的活计,怕是不好找了。(顿了顿,语气软了些)不过王府也不亏你们,这批烛台成了,工钱给你们加两成。
(阿大猛地抬头,眼里亮了:“加两成?那俺能给俺娘买块新布了!”阿二拽了拽他的衣角,阿大才闭了嘴)
老班头:(咬了咬牙)行!管事放心,下月十五,定让王府收到烛台。
管事:(点头)最好如此。我五日后再来瞧进度。(转身掀帘走了,马蹄声渐远)
(工坊里静了片刻,阿三先开口)
阿三:班头,那紫金土真不够啊,上次烧碗只用了一点,现在剩的连指甲盖都不如……
阿二:怕啥!咱们去城外的青龙山挖啊!俺听人说,那山上的土色紫,说不定就是紫金土。
阿大:俺觉得行!俺力气大,能扛锄头,挖多少都成!
老班头:(揉了揉眉心)青龙山是能去,但你们俩别毛躁——阿二你上次挖陶土,把人家的菜田踩了半亩;阿大你上次扛锄头,差点砸了工坊的窑门。这次去,得听阿三的,他记性好,能记着哪块地能挖,哪块是人家的田。
阿三:(挺胸抬头)放心班头!俺记着呢!青龙山脚下有片松树林,松树林东边的土就是紫的,上次俺跟俺爹去砍柴,还见过!
老班头:那行,明日一早,你们三个去青龙山挖紫金土,我在家琢磨羊的坯型。记住,挖完就回,别在外头贪玩。
阿大/阿二/阿三:(齐声)知道了!
第二幕:青龙山的“乌龙”
时间:次日,辰时到未时
地点:青龙山脚下,松树林旁
人物:阿大、阿二、阿三
(晨光透过松树叶洒下来,阿大扛着锄头,阿二背着竹筐,阿三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弯腰看地上的土)
阿三:(指着前面一片紫褐色的土)就是这了!你们瞧,这土多紫,肯定是紫金土!
阿二:(放下竹筐,夺过阿大的锄头)俺先来挖!(举起锄头就往下砸,“咚”的一声,锄头撞到了硬东西,震得他手麻)哎?啥玩意儿?
阿大:(凑过去,蹲下身扒开土)俺看看……这是块石头啊!还是紫石头!
阿三:(眼睛瞪圆)紫石头?那是不是比紫金土还好用?王府要紫金土点羊眼,要是用紫石头嵌进去,不更亮?
阿二:(拍了下阿三的头)你傻啊!石头怎么嵌进陶坯里?烧的时候一热,坯子不裂才怪!(说着,把石头踢到一边,重新挥锄头挖土)
(三人挖了半个时辰,竹筐里装了大半筐紫土。阿大擦了擦汗,突然听见远处有脚步声,抬头一看,是个穿粗布衫的老农,扛着扁担,脸色铁青地走过来)
老农:(指着他们挖的土,声音发颤)你们……你们这群憨货!这是俺的萝卜地啊!俺种了三个月的萝卜,刚冒芽,就被你们挖成这样!
(阿三瞬间慌了,拉着阿二的袖子)
阿三:坏了坏了!俺记混了!松树林东边是萝卜地,西边才是荒坡!
阿二:(手里的锄头“哐当”掉在地上)你咋不早说!
阿大:(连忙捡起锄头,挠着头赔笑)老丈,对不住对不住!俺们不是故意的,俺们是来挖紫金土的,记错地方了……要不俺们帮你把土填回去?
老农:(气呼呼地)填回去有啥用?芽都被你们挖断了!俺家老婆子还等着这萝卜过冬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