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酝春声
人物表
- 老班头:50余岁,宫束班掌事,面糙心细,懂些古法匠艺,总嫌徒弟们毛躁却护短
- 石头:20岁,力气大,脑子直,爱琢磨食材,酿坏三坛酒仍不罢休
- 小豆子:18岁,手巧眼尖,擅长记录配比,总被石头的“突发奇想”带跑偏
- 阿禾:19岁,心思活络,懂民间喜好,负责打探时令消息,常把市集新鲜事带回班社
- 曹府差役:30余岁,刻板严肃,奉令寻访佳酿,自带官威却爱尝鲜
- 谯城百姓(若干):赶集的妇人、挑担的货郎、酒馆掌柜等
第一幕:宫束班的“乱摊子”
场景一:谯城郊外,宫束班后院 - 日
【院角堆着半人高的粟米袋,几排粗陶酒坛歪歪扭扭摆着,坛口蒙着的麻布有的破了洞。石头蹲在灶台前,正把一瓢粟米往蒸屉里倒,蒸汽裹着生米味飘满院子】
石头:(抹把汗,冲屋里喊)小豆子!你昨儿记的“三蒸三晾”,第三回晾的米咋少了半斗?是不是被你偷拿去喂灶神了?
【屋内传来翻纸页的哗哗声,小豆子抱着竹简跑出来,辫子上还沾着根稻草】
小豆子:(急得跺脚)哪有!我记的明明白白,是你早上搬米时撞翻了筐,撒在地上的米都被鸡啄了!你看这竹简,“粟米一石,分三蒸,每蒸晾足两个时辰”,字都没歪!
【老班头扛着根桃木扁担从门外进来,见俩徒弟吵得脸红脖子粗,抬手敲了敲石头的后脑勺】
老班头:(没好气道)俩憨货!酿个酒比耍百戏还热闹。前儿蒸糊的米还没喂猪,今儿又跟米缸较上劲了?这宫束班是让你们来传手艺的,不是来当酒坊学徒的!
石头:(挠挠头,声音低了半截)班头,我瞅着城里酒馆的酒都一个味,咱要是能酿出不一样的,既能给班社添些收入,也能让乡亲们尝个鲜不是?
阿禾:(挎着竹篮从院外跑进来,篮子里装着刚买的红枣和花椒)班头!石头说的在理!今早我去市集,张掌柜还问呢,说咱宫束班懂古法,能不能酿点不辣喉的酒,他家娃子总偷喝他的酒,辣得直哭!
【老班头放下扁担,走到破酒坛边,掀开麻布闻了闻,眉头皱了又松】
老班头:(叹口气)早年我跟师父学手艺时,倒听过“九酝”的说法,说是要多次投料发酵,就是步骤太繁琐,没几个人耐得住性子。你们要是真想学,就得戒了这毛躁脾气,一步都不能错。
小豆子:(眼睛亮了,把竹简凑到老班头跟前)那班头快教我们!我把每一步都记下来,保证比记百戏口诀还准!
【石头拍着胸脯,把蒸屉里的米整平;阿禾把篮子里的红枣倒出来,挑拣着坏果;老班头看着眼前的“乱摊子”,嘴角偷偷翘了翘】
第二幕:九蒸九酝的“苦与乐”
场景二:宫束班后院,酒坊 - 夜
【月光洒在院中的酒坛上,灶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石头正往发酵的酒曲里加新蒸的粟米,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滴进陶瓮】
石头:(喘着气)小豆子,时辰到了没?这第三回加米,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可别记错了。
小豆子:(盯着竹简旁的铜漏,手指点着刻度)还差一刻钟!你别急,上次就是你急着加米,酒曲都没发好,酿出来的酒又酸又涩,被阿禾笑了三天。
阿禾:(坐在门槛上,剥着红枣,往嘴里扔了一颗)我那不是笑,是提醒你!你看这红枣,得选晒足太阳的,加进酒里才甜。前儿我特意去城南找王大娘要的,她家用枣酿的蜜,甜得能粘住牙。
【老班头端着一碗温水走过来,递给石头】
老班头:(看着陶瓮里冒泡的酒曲,点头)嗯,这次的酒曲发得不错,比前几次稳。这“九酝”,讲究的就是“慢”,九次投料,九次发酵,少一次都成不了气候。当年我师父说,好酒跟好手艺一样,得熬,得等。
石头:(喝了口温水,抹了把嘴)班头,我听说京城来的官差,在谯城找好酒呢,说是要献给陛下。咱这酒要是酿好了,能不能让陛下也尝尝?
小豆子:(眼睛瞪圆)真的?那要是陛下喜欢,咱宫束班的酒不就出名了?到时候,城里的酒馆都得找咱买酒!
阿禾:(笑着站起来)那可太好了!到时候我去市集摆摊,就说“宫束班九酝酒,陛下都爱喝”,保准卖得快!
【老班头敲了敲竹简,打断几人的畅想】
老班头:(严肃)别光顾着做梦!先把眼前的酒酿好再说。这酒是给乡亲们喝的,不是给官家凑数的。要是酿砸了,丢的不是咱宫束班的脸,是谯城百姓的脸。
【几人低下头,不再说话,只有柴火的噼啪声和酒曲发酵的细微气泡声,在夜里格外清晰】
场景三:宫束班后院 - 月余后,日
【院中的酒坛都蒙着新的麻布,石头正用木勺舀起一坛新酿的酒,酒液清澈,泛着淡淡的金黄,香气飘满院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