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筑汉魂——八里桥纪事
人物表
- 宫束班:46岁,工艺门匠人班首,手掌布满老茧,衣襟常沾木屑,性子轴得像榫卯扣合的木件,认准的事十头牛拉不回,被同行笑称“憨班头”,却能在杂乱木料里看出桥的骨架。
- 石头:23岁,宫束班的大徒弟,力能扛鼎,抡斧时能震落树梢积雪,心思却像未打磨的木料般粗直,总把“班头说的准没错”挂在嘴边。
- 巧娘:21岁,工艺门里少见的女匠人,擅长木构件雕花与榫卯细磨,指尖能将硬木刻出流云软态,看石头的眼神里藏着比木纹还细的温柔。
- 老墨:62岁,宫束班的师叔,头发白得像陈年松木,却记得三国初年的造桥古法,随身带的木尺刻着“匠人守心”四字,说话慢得像刨木时的节奏。
- 关羽:48岁,蜀汉名将,红脸长髯,身披绿袍,胯下赤兔马踏过尘土时自带威风,对工匠既敬重又带着对工期的急切。
- 周仓:35岁,关羽部将,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副将,性格耿直,见不得工匠受委屈,却也常因不懂造桥工艺急得跺脚。
- 魏兵甲、乙:曹操麾下巡逻兵,常在八里桥附近游荡,对造桥工匠既警惕又好奇,总想着打探桥的虚实。
- 众工匠:三十余人,有擅长伐木的壮汉、精通刨木的巧匠、专司测量的老手,都是宫束班从各地召集的民间匠人,身上带着烟火气,手里握着真本事。
第一幕:许昌急召
场景一:许昌城外八里渡 日 外
【颍水滔滔,河面上只有几艘破旧渡船,船身被浪打得歪歪斜斜,渡船上的民夫紧攥船桨,额头的汗比河水还多。岸边挤满了等待过河的百姓与蜀汉士兵,周仓手提大刀立在河边,眉头皱得能夹断木片。】
周仓:(对着渡船大喊)再快些!将军还在对岸等粮草,误了时辰,仔细你们的皮!
民夫甲:(喘着粗气回应)将军饶命!这河水太急,船实在划不动啊!前几日还有渡船被浪打翻,连人带粮都沉了底!
【一阵马蹄声传来,关羽骑着赤兔马奔至岸边,绿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勒住马绳,目光扫过混乱的渡口,长髯下的嘴角抿成一条直线。】
关羽:(沉声道)周仓,可知何时能有稳妥的过河法子?若粮草总靠渡船运送,延误了北伐大计,我等有何颜面见主公?
周仓:(单膝跪地)末将无能!已派人寻遍许昌工匠,都说这八里渡水急滩险,造桥难度太大,没人敢接这活。
【此时,远处传来木车轱辘的“吱呀”声,宫束班带着石头、巧娘、老墨及众工匠,推着装满刨子、凿子、木尺的车赶来,车辕上还插着一面写着“工艺门宫束班”的木牌。】
石头:(看到岸边的士兵,撸起袖子就要上前)班头,这些当兵的堵着渡口,咱们还怎么去对岸找木料?
宫束班:(拉住石头,目光落在关羽身上,拱手行礼)草民宫束班,带着徒弟们来此造桥,不知将军可是在此主事?
关羽:(眼中闪过一丝亮色,翻身下马)你便是工艺门的匠人?可真能在这八里渡造出桥来?
老墨:(拄着木尺上前,声音慢悠悠)将军,老夫年轻时曾随师父在颍水支流造过木桥,这八里渡虽险,却也不是没办法。用“四柱三孔”之法,桥基埋入河床三尺,再以硬木为梁,榫卯相扣,定能扛住河水冲击。
魏兵甲:(从远处走来,冷笑一声)就凭你们这群乡野工匠?前几日来的匠人,连桥基都没挖好就跑了,别到时候桥塌了,砸了自己的脚!
石头:(怒目圆睁,就要上前理论)你胡说!我们班头造过的桥……
宫束班:(抬手拦住石头,看向关羽)将军,草民不敢夸口,只需给我们一月时间,再派士兵协助伐木、运料,若造不出能过兵马粮草的桥,草民愿听凭处置。
关羽:(盯着宫束班的眼睛,见他神色坚定,点头道)好!本将军信你!明日便让周仓带两百士兵听你调遣,所需木料、工具,只管开口!
巧娘:(小声对宫束班说)班头,一月时间太紧了,而且这是蜀军的活,万一魏军来捣乱……
宫束班:(看向湍急的颍水,又望向岸边焦急等待的百姓)造桥是为了让人平安过河,不管是蜀军还是百姓,只要桥能立住,就值得。咱们工艺门的人,靠的是手里的手艺,不是嘴上的顾虑。
场景二:工匠营地 夜 内
【临时搭建的木棚里,篝火跳动,照亮了地上摊开的桥图纸。宫束班用木炭在纸上画着桥的结构图,石头、巧娘、老墨围在一旁,众工匠坐在周围,手里拿着木件打磨,时不时抬头听几句。】
工匠甲:(放下刨子,叹了口气)班头,那魏兵说的也不是没道理,这八里渡的水太急,去年有个老匠人试着打桥基,刚下了几根木桩就被冲断了,咱们真能行?
宫束班:(指着图纸上的桥基部分)咱们跟他不一样。老匠人用的是单根木桩,咱们用“群桩固基”,把二十根硬木桩捆在一起,再用生铁箍住,埋入河床后,上面再铺厚木板,这样桥基就稳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