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灞河纪事——宫束班造桥录
第一幕:灞河阻道,宫束班偶遇难题
时间:隋开皇三年,暮春
地点:长安城东灞河渡口,岸边酒肆“望河楼”
人物:
- 老班主(宫束班掌事,年近六旬,双手布满老茧,腰间别着墨斗与鲁班尺)
- 小石头(班中 youngest 匠人,十八九岁,眼神活络,总揣着木刻小玩意儿)
- 铁蛋(班中力工,二十余岁,膀大腰圆,说话直来直去)
- 李簿吏(长安县衙文书,三十岁,身着青布官服,手持文书焦急踱步)
- 渡夫(年近五旬,皮肤黝黑,撑着破旧木船靠岸)
(幕启:灞河春水湍急,浊浪拍打着岸边碎石,渡口挤满了等候过河的百姓、商队。木船在河心摇摇晃晃,渡夫嘶吼着稳住船身,却被一阵浪头掀得倾斜,船上货物险些落水。岸边百姓惊呼,李簿吏急得直跺脚,转身撞进刚歇脚的宫束班一行人中。)
李簿吏:(踉跄着扶住老班主,拱手致歉)抱歉抱歉!在下长安县衙簿吏,因要往潼关递送粮秣文书,可这灞河连日涨水,渡船屡屡误事,再耽搁下去,怕是要误了皇粮交割的期限啊!
老班主:(扶住李簿吏,目光望向湍急的河面,眉头微皱)官人莫急,这灞河是长安东去的要道,每逢春夏涨水,渡船确实凶险。方才我等从洛阳过来,也见了三艘渡船在河心打转,若非风小些,怕是要出大事。
铁蛋:(把肩上的工具箱往地上一放,粗声粗气)班主,依我看,这渡船就是靠不住!方才我还见有百姓带着孩子,吓得死死攥着船舷,要是真翻了船,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石头:(从怀里掏出个木雕小拱桥,递到老班主面前,眼睛亮晶晶的)班主您看!我昨儿在洛阳城见着一座石拱桥,虽小,可稳当得很!要是咱在这灞河上也造一座桥,既不用怕浪头,百姓过河也安全,多好啊!
(老班主接过木雕,指尖摩挲着拱券的纹路,眼神渐渐亮了。他抬头望向灞河两岸,又低头看了看腰间的鲁班尺,忽然一拍大腿。)
老班主:小石头这话,倒是点醒我了!咱宫束班世代做木构、造石坊,虽没造过这么大的河桥,可搭桥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根基扎得稳,拱券撑得牢,再大的浪也冲不垮!
李簿吏:(眼睛骤亮,上前一步抓住老班主的手)老匠人这话当真?若是宫束班能造桥,在下这就回县衙禀报,恳请县令大人拨银支持!这灞河阻道多年,若是能有一座石桥,便是长安百姓的福气啊!
铁蛋:(挠挠头,有些迟疑)可班主,这河这么宽,水又急,咱造桥用的石头、木料,怎么运到河中间去?还有那桥基,总不能在水里刨坑吧?
老班主:(笑着拍了拍铁蛋的肩膀,把木雕递给众人传看)憨小子,凡事都有解法。水急咱就用“沉井法”——先在两岸筑土堤,把河水挡在外面,再在干涸的河床上挖基坑、垒基石;石头重咱就多找些力工,再造几艘大木筏,顺着河岸运过去。至于这桥的样式,咱不用单孔,就造联拱桥,多拱相连,既能分散水流冲击力,又能让桥身更稳当!
(众人围过来看木雕,小石头又补充着在洛阳见的桥的细节,铁蛋搓着手跃跃欲试,李簿吏早已急着要去禀报县令。灞河的风掠过酒肆的幌子,老班主望着河面上挣扎的渡船,心中已有了一座石桥的轮廓。)
第二幕:工地嬉闹,憨匠巧解造桥难题
时间:三个月后,盛夏,清晨
地点:灞河造桥工地,两岸已筑起土堤,河床上搭着木架,数十名匠人、力工忙碌着
人物:
- 老班主(手持图纸,在基坑边踱步,不时指点匠人调整石料位置)
- 小石头(蹲在木架上,用墨斗弹线,身边放着几个新刻的木俑)
- 铁蛋(扛着大石料,与几名力工喊着号子,往基坑边送)
- 王石匠(五十岁,宫束班资深石匠,擅长凿刻石料)
- 小丫头(铁蛋的妹妹,十二三岁,提着食篮来送早饭,在工地边看热闹)
(幕启:工地一派热闹景象,匠人有的在凿石料,有的在搭木架,铁蛋和力工们扛着石料,喊着“嘿哟、嘿哟”的号子,脚步踩得整齐。小石头蹲在木架上,本在弹线,见小丫头提着食篮过来,手一歪,墨线弹到了旁边的木柱上,画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线。)
小石头:(吐了吐舌头,从木架上跳下来,凑到小丫头身边)丫头,今天送的啥好吃的?是不是有你娘做的麦饼?
小丫头:(把食篮递给他,指着木柱上的墨线笑)石头哥,你看你,又走神了!这线弹得跟蛇爬似的,要是按这线造桥,桥会不会也歪歪扭扭的?
铁蛋:(扛着石料过来,放下后拍了拍身上的灰,佯怒道)你这小子,干活不专心,就知道跟丫头胡闹!方才班主还说,这拱券的线得弹得比头发丝还直,你倒好,弹成了泥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