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兴隆塔
第一幕:征召
时间:隋仁寿元年,春,辰时
地点:兖州城北门,工匠征召点
人物:
- 赵石:“宫束班”班主,四十岁,左手缺小指,背微驼,腰间挂着半块刻满纹路的木尺
- 李铁:“宫束班”大匠,三十五岁,膀大腰圆,手上布满铁匠特有的厚茧
- 王木:“宫束班”小匠,十九岁,眉眼青涩,总揣着削木用的刻刀
- 刘吏:兖州府监工吏,三十岁,身着青色官服,手持征召文书
(场景:兖州北门的老槐树下,十余个工匠或坐或站,刘吏站在石阶上,展开文书高声宣读。赵石靠在槐树旁,木尺在掌心轻轻敲击,李铁蹲在地上磨凿子,王木攥着刻刀,眼神直勾勾盯着文书。)
刘吏:(清了清嗓子)奉皇命,兖州府需征调良匠五十名,赴兴隆寺建佛塔,工期三年,粮饷双倍,有意者即刻登名!
(工匠们窃窃私语,有人动了心,有人却犹豫——建塔工期长,且听闻朝廷监工严苛,稍有差池便要受罚。)
李铁:(放下凿子,扯了扯赵石的衣角)班主,双倍粮饷啊!我家那口子正愁秋收的种子钱,要不咱……
赵石:(没回头,目光落在文书末尾的“兴隆塔”三字上)你可知这塔要建多高?要砌多少砖?
王木:(凑过来,声音细弱)我听城门口的货郎说,要建九层呢,比兖州府的钟楼还高,说是要供佛骨,陛下都要派高僧来主持开光。
刘吏:(见没人应声,扫了眼众人,目光落在赵石身上)赵班主,你“宫束班”是兖州有名的木石匠班,当年建府衙的梁架,不就是你带人弄的?怎么,这会儿反倒怯了?
(赵石终于直起身,左手的断指在阳光下晃了晃——那是十年前建粮仓时,为救一个学徒被木料砸断的。他走到石阶前,接过刘吏手里的笔。)
赵石:我宫束班不怯活,但有一条——建塔得听我们工匠的,用料要真,尺寸要准,不能为了赶工期瞎糊弄。
刘吏:(笑了笑,挥挥手)只要你们能按时建成,不出纰漏,用料的事,府里自然给你们配齐。
(赵石在文书上写下“宫束班”三字,笔锋刚劲。李铁见状,也赶紧上前签名,王木咬了咬唇,跟着写下自己的名字。不多时,五十名工匠凑齐,刘吏让人抬来粮草,一行人朝着兴隆寺的方向出发。)
第二幕:难题
时间:隋仁寿元年,秋,未时
地点:兴隆寺塔基工地
人物:
- 赵石
- 李铁
- 王木
- 智远:兴隆寺住持,六十岁,身着僧袍,手持念珠
- 张监:朝廷派来的监工,四十岁,尖脸,身着绯色官服
(场景:工地中央已挖出丈深的塔基,十几名工匠正用夯土锤夯实地基,李铁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带头夯土。赵石蹲在塔基旁,用木尺测量土壤的紧实度,王木在一旁记录数据。智远站在不远处,静静看着,张监则背着手,时不时踢一脚堆在旁边的青砖。)
张监:(指着青砖,语气不满)赵班主,这砖怎么回事?边角都不齐整,用这种砖建塔,要是倒了,你担得起责任吗?
赵石:(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张监,这砖是府里送来的,每块都按朝廷规制烧制,边角的误差不到半分,符合建塔的要求。要是您觉得不行,可让府里重新送一批来。
张监:(噎了一下,转而看向塔基)那这地基呢?都夯了半个月了,还没夯完?陛下要的是三年建成,照你们这速度,五年都建不完!
智远:(走过来,双手合十)张大人,佛塔乃百年基业,地基需稳如磐石,若急于求成,恐生后患。老衲曾去洛阳白马寺,见那里的塔基,夯土用了三个月,才敢往上砌砖。
张监:(瞪了智远一眼)你个老和尚懂什么!朝廷的工期不能改,再过十天,地基必须完工,否则,别怪我按律处置!
(张监甩袖离开,赵石看着他的背影,眉头紧锁。李铁凑过来,擦了擦脸上的汗。)
李铁:班主,这张监就是故意找茬,十天夯完地基,除非神仙下凡!
王木:(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过去)班主,我昨晚琢磨了半宿,画了个“分层夯土图”,咱们把地基分成五层,每层用不同的土料——最底下用碎石,中间用黄土掺石灰,最上面用细沙和黏土,这样既能加快速度,又能保证紧实度。
(赵石接过图纸,借着阳光仔细看——图纸上的分层线画得很细,每一层的厚度、用料都标得清清楚楚。他抬头看向王木,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
赵石:(拍了拍王木的肩膀)好小子,没白跟着我学。李铁,你让人按这图纸来,白天夯三层,晚上点上火把,再夯两层,咱们轮班倒,争取十天内完工,但有一条——每夯完一层,必须用木尺量紧实度,不够的话,重新夯!
李铁:(接过图纸,咧嘴一笑)放心吧班主,保证错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