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阿育王塔
第一幕:皇命至,憨匠聚
时间:隋大业元年,秋,巳时
地点:汴州城工匠市集,“宫束班”木工作坊
人物:
- 陈石:“宫束班”班主,四十六岁,左手腕有一道深疤(当年修漕运码头被木料划伤),总揣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鲁班尺
- 周铁:“宫束班”大匠,三十五岁,铁匠出身,能徒手捏弯粗铁条,脸上总沾着铁屑
- 林木:“宫束班”小匠,十八岁,是陈石捡来的孤儿,痴迷榫卯结构,兜里常装着小木楔
- 郑吏:汴州府督造官,四十岁,身着青色官服,手持鎏金文书,神态严肃
- 数名民间工匠(瓦匠、石匠、漆匠等)
(场景:市集喧闹,“宫束班”作坊前堆着木料,陈石正用鲁班尺量一根大梁,周铁在旁打铁钉,林木蹲在地上拼木榫模型。郑吏带着两名差役穿过人群,文书上的“皇命”二字格外显眼,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
郑吏:(站在作坊台阶上,展开文书高声宣读)奉陛下旨意,汴州需建阿育王塔,供奉释迦牟尼佛骨舍利,限三年完工!特征召“宫束班”为总领匠班,统管百余名工匠,粮饷三倍,若逾期或出纰漏,按律问罪!
(人群哗然,有工匠小声议论:“阿育王塔!听说要建十三层,比皇宫的角楼还高!”“三年哪够?稍有差池还要定罪,这活太险了!”)
周铁:(放下铁锤,抹了把脸上的汗,凑到陈石身边)班主,三倍粮饷是诱惑,但这塔可不是普通活计,万一……
陈石:(打断他,目光落在文书上“佛骨舍利”四字,鲁班尺在掌心轻轻敲击)咱们工匠凭手艺吃饭,建塔供佛,是积德的事。再说,皇命难违,与其怕,不如把活干好。
林木:(举着手里的木榫模型跑过来)班主!我昨晚试了“十字扣榫”,比普通榫卯结实三倍,建塔的木架用这个,肯定稳!
(郑吏见陈石没应声,上前一步)陈班主,“宫束班”是汴州最好的匠班,当年修汴河石桥,你带人在水里泡了三个月,硬是把桥基打牢了,这阿育王塔,非你不可。
陈石:(终于抬头,左手腕的疤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我应了,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所有用料必须按我们的要求选,青砖要烧够百天,木料得是十年以上的楠木;第二,工地上的事,得听我们工匠的,不能为了赶工期瞎指挥。
郑吏:(略一沉吟,点头)只要能如期完工,这两个条件,我准了!
(陈石转身对围拢的工匠们拱手)各位兄弟,建阿育王塔是大事,也是难事,愿意跟我们宫束班干的,咱们一起把这旷世精品立起来;不愿意的,我绝不勉强。
(工匠们你看我我看你,一名老瓦匠率先开口:“陈班主办事靠谱,我跟你干!”接着,石匠、漆匠纷纷响应,不多时,百余名工匠聚齐,陈石把鲁班尺举过头顶)
陈石:好!从今日起,咱们就是阿育王塔的建造人,记住:用料要真,尺寸要准,手艺要精,绝不糊弄!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盖过市集的喧闹,郑吏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第二幕:地基难,憨法破
时间:隋大业元年,冬,未时
地点:阿育王塔工地,塔基坑旁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慧能:汴州大云寺住持,七十岁,身着灰布僧袍,手持念珠,眼神温和
- 吴监:朝廷派来的监工,三十岁,尖脸,身着绯色官服,总拿着算盘算账
(场景:工地中央挖了一个两丈深、三丈宽的塔基坑,十几名工匠正用夯土锤夯土,周铁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带头,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流。陈石蹲在坑边,用鲁班尺量土壤的紧实度,林木在一旁的木板上记录数据。慧能站在坑边,静静看着,吴监则在一旁拨弄算盘,时不时皱眉。)
吴监:(突然开口,语气不满)陈班主,这地基都夯了一个月了,才夯了五尺深,照这速度,光地基就得半年,三年怎么完工?我看你们就是故意拖延!
陈石:(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吴监,塔基是塔的根,根不稳,塔再高也会倒。这土得一层一层夯,每层夯完要用铁钎扎,扎不进去半寸才算合格,急不得。
慧能:(上前一步,双手合十)吴大人,老衲曾去西域,见当地建佛塔,塔基要埋入地下三丈,且掺入糯米汁和石灰,历经百年都不塌。陈班主的做法,是为了塔的长久。
吴监:(瞪了慧能一眼)老和尚懂什么!朝廷要的是进度,不是百年后的事!再给你们十天,地基必须夯完两丈深,否则,我就上书弹劾你们!
(吴监甩袖离开,周铁气得攥紧拳头)班主,这吴监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十天夯完两丈深,除非咱们不睡觉!
林木:(突然眼睛一亮,从兜里掏出一张纸)班主!我昨天去汴河边上看船工卸粮,他们用“分层垫土法”,一层土一层碎石,又快又结实,咱们塔基也试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