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工坊记:青铜铙声
剧本类型
历史轻喜剧
人物表
1. 老班头:50岁,宫束班掌事,手艺精湛却爱念叨,总嫌徒弟们“不务正业”
2. 大牛:25岁,力气大,脑子直,擅长锻打,常被师父骂“憨牛”
3. 小吏:23岁,读过两年书,喜欢琢磨纹饰,总被大牛笑“酸秀才”
4. 阿禾:20岁,手脚麻利,负责打磨、清理,是班组里的“细节控”
5. 李监工:40岁,工部派来的监工,表面严肃,实则爱凑热闹
6. 杂役甲、乙:宫束班帮工,负责搬运物料
第一幕:闲得发慌的工坊
场景
隋大业三年,洛阳城外宫束班工坊——院内堆着半人高的青铜料,墙角立着未完工的门环模具,锻造炉的余温还在,几缕青烟慢悠悠飘向天空。
【开场】
(老班头蹲在门槛上,手里捻着块青铜碎料,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大牛光着膀子,扛着根铁砧子在院里转圈,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夯歌。小吏蹲在石案前,拿着根炭笔在纸上画些歪歪扭扭的纹路,阿禾正蹲在炉边,用小刷子给刚铸好的铜钉除锈。)
老班头:(把青铜碎料往地上一扔)停!都给我停!这都闲了三天了,工部那边连个活计的影子都没有,再这么晃下去,咱们宫束班的手艺都要锈了!
大牛:(把铁砧子往地上一墩,震得尘土飞扬)师父,不是俺想晃啊!前儿个那批殿门铜件送完,李监工就说“且歇着”,俺这膀子力气没处使,再不转圈都要憋出病了!
阿禾:(停下手里的活,抬头看老班头)师父,刚磨好的铜钉都码了三箱了,再磨下去,钉头都要磨没了。
小吏:(推了推额前的碎发,把画纸递过去)班头,您看我画的这组云纹,要是刻在铜器上,保准比上次那组好看。就是……没地方刻。
(老班头接过画纸,扫了两眼,又扔回石案):好看有啥用?没活计,你这云纹就是纸上的影子!咱们是打铁铸铜的,不是画符的!
(这时,李监工背着双手,迈着四方步从院外进来,身后跟着两个杂役,手里各拎着个布包。)
李监工:(老远就笑)老班头,这是跟谁置气呢?老远就听见你嗓门了。
老班头:(赶紧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李监工?您怎么来了?是有新活计了?
李监工:(走到院中央,指了指杂役手里的布包)活计没有,不过给你们送点“玩意儿”。前儿个清理旧府库,翻出些前朝的青铜残片,还有本记载“铙”的旧册,你们要是闲得慌,不如琢磨琢磨,能不能把这玩意儿给铸出来?
(大牛凑过去,一把掀开布包,里面是几块泛着绿锈的青铜片,还有一本泛黄的竹简,上面的字都快看不清了。)
大牛:(拿起一块青铜片,掂量了掂量)这玩意儿就是“铙”?看着跟破铜片子没啥区别啊,铸它干啥?
李监工:(瞪了大牛一眼)你懂啥?这铙是前朝祭礼用的乐器,声儿洪亮,能传好几里地。如今陛下要修天坛,正缺件像样的礼器,你们要是能铸出来,那可是大功一件!
老班头:(拿起竹简,眯着眼看了半天)这上面的字都模糊了,形制、尺寸都不全,就凭这几块残片,怕是……
小吏:(突然凑过来,眼睛亮了)班头!我前儿个在书坊里见过一本《考工记》,里面提过铙的形制,说“铙体似铃,口朝上,柄在下,可执可悬”!咱们要是把残片的纹路对上,再按《考工记》的说法补全尺寸,说不定能成!
大牛:(挠了挠头)补尺寸?那玩意儿能准吗?别铸出来是个“四不像”,到时候李监工怪罪下来……
李监工:(摆了摆手)怪罪啥?反正你们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是练手艺了。成了,陛下有赏;不成,也不亏啥。怎么样,老班头,敢试试不?
(老班头看了看院里的徒弟们,又看了看手里的青铜残片,突然一拍大腿):试!为啥不试?咱们宫束班凭手艺吃饭,还能被这点难住?大牛,生火!小吏,把《考工记》借来,咱们先画图纸!阿禾,你去把库房里的精铜料搬出来,挑最纯的!
阿禾:(眼睛一亮)好嘞!
大牛:(扛起铁砧子就往炉边跑)得嘞!这就生火,保准把炉子烧得旺旺的!
第二幕:鸡飞狗跳的铸铙记
场景
三日后,宫束班工坊——锻造炉烧得通红,炉边摆着刚画好的铙身图纸,石案上堆着揉好的陶土,大牛正抡着大锤锻打青铜块,火星子溅得满地都是。
【场景展开】
(小吏蹲在陶土前,手里拿着根木模,正在刻铙身的纹饰,阿禾蹲在旁边,帮他把刻好的陶片拼接起来。老班头站在炉边,手里拿着根长铁钩,时不时扒拉一下炉里的青铜料。)
老班头:(朝大牛喊)大牛!轻着点!这精铜料脆,别一锤子砸裂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