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食话:缕金龙凤蟹
人物表
- 苏越:宫束班工艺门掌事,年近四十,精通木、玉雕刻,性格沉稳,实则是隐藏的“美食探索家”,对食材造型有极致追求
- 柳芽:宫束班工艺门年轻匠人,年方二十,心灵手巧,擅长金箔裁剪与纹样设计,嘴馋且爱琢磨新吃法,是苏越的得力助手
- 陈三郎:宫束班杂役,三十岁上下,性格憨厚,负责采购食材与打下手,对各类河鲜、海产的习性了如指掌,是团队的“食材顾问”
- 李公公:隋炀帝近侍太监,五十岁,心思细腻,懂宫廷礼仪与饮食偏好,常来宫束班传达需求,偶尔会“点拨”美食创意
- 隋炀帝:杨广,三十余岁,好大喜功,热衷奢华饮食与新奇事物,对菜品的“颜值”和“寓意”要求极高
- 宫女甲、乙:随李公公出行的侍从,负责传递物品、记录需求
第一幕:宫束闲趣,蟹味勾馋
场景一:宫束班工艺门作坊 - 日
【作坊内弥漫着松木与蜂蜡的香气,几案上散落着雕刻到一半的玉饰、木质纹样模板,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地面投下细碎光斑。苏越正拿着刻刀,细细打磨一块白玉佩上的云纹,柳芽则坐在一旁,用小镊子夹着金箔,往木质宫灯框架上贴饰。陈三郎端着一个陶盆,推门进来,盆里的水晃荡着,几只青灰色的大闸蟹正张牙舞爪。】
陈三郎:(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喊)苏掌事、柳小匠,你们瞧我今日寻着啥好东西了!御膳房旁的漕运码头刚到的新鲜河蟹,个个顶盖肥,我软磨硬泡跟渔户讨了三只,咱们今日也解解馋!
柳芽:(手里的金箔镊子“当啷”掉在案上,瞬间凑到陶盆边,眼睛发亮)哇!这蟹壳比我上次见的还大,你看这蟹钳,壮得能夹碎核桃!苏掌事,咱们今日就蒸蟹吃吧?上次吃还是上月,我这肚子早就馋得咕咕叫了。
苏越:(放下刻刀,走到陶盆前,弯腰打量螃蟹,指尖轻轻碰了碰蟹壳,眼底闪过一丝兴趣)这蟹确实肥硕,螯足有力,膏黄想必饱满。不过蒸蟹虽鲜,却少了些“巧思”。咱们宫束班做的是工艺活,吃的东西,若是能多些“模样”,岂不是更有滋味?
柳芽:(挠了挠头,蹲在陶盆边托着腮)“模样”?苏掌事您是说...给螃蟹雕花纹?可蟹壳硬得很,刻刀都未必划得动啊。
陈三郎:(憨笑两声,把陶盆放在墙角的矮凳上)要我说,能把蟹肉剥干净就不错了!上次柳小匠吃蟹,壳里剩的肉比吃进去的还多,浪费得很。
柳芽:(脸一红,瞪了陈三郎一眼)那不是蟹壳太滑了嘛!再说了,要是蟹能长得“好看”点,我剥的时候都能更用心些。对了苏掌事,您上次给皇后娘娘雕的玉凤钗,那羽毛纹多精致,要是能把那纹样用到螃蟹上...
苏越:(眼前一亮,拿起案上的金箔碎片,若有所思)金箔...纹样...螃蟹...上次李公公来,说陛下近日总念叨“食无新意”,御膳房呈上的糖蟹,虽酸甜入味,却看着单调。咱们若是能把工艺门的本事,用到这蟹上,或许能做出一道既好吃又好看的新鲜玩意儿。
【柳芽和陈三郎对视一眼,都来了精神,围到苏越身边,等着他细说。】
第二幕:匠心试味,金饰蟹身
场景二:宫束班后院小厨房 - 午后
【后院搭着一个简易的土灶,灶上放着一口铜锅,锅里飘着淡淡的姜酒香。陈三郎正蹲在灶前添柴,柳芽则趴在旁边的石桌上,手里拿着一张金箔,对着一张画着龙凤纹样的草图比划。苏越站在桌边,手里拿着一只刚煮好的糖蟹,蟹壳呈暗红色,散发着甜中带咸的香气。】
苏越:(用竹筷轻轻敲了敲蟹壳,对两人说)北魏《齐民要术》里记载过糖蟹的做法,用酒糟、糖、盐腌制,再入锅慢煮,能让蟹肉更紧实,还能带出甜味。咱们今日先按这个法子煮蟹,关键在“饰”——柳芽,你那金箔裁剪得如何了?
柳芽:(举起手里的金箔,上面已经剪出了简单的龙纹轮廓)苏掌事您看,我先剪了个小龙,这金箔薄,贴在蟹壳上应该不会掉。就是蟹壳不平整,纹样得顺着壳的弧度来,不然会皱。
陈三郎:(从灶前站起来,擦了擦手,凑过来看)我刚才摸了蟹壳,中间鼓,两边薄,龙纹贴中间,凤纹贴两边怎么样?这样对称,看着也喜庆。对了苏掌事,咱们为啥要贴龙凤啊?
苏越:(拿起一块布,轻轻擦了擦蟹壳上的水汽,解释道)陛下登基后,常以龙凤为祥瑞,宫里的器物、服饰多有龙凤纹样。这蟹若是要传到民间,先得让宫里人认可——陛下见了龙凤,定会觉得吉利;再者,金箔象征富贵,寻常百姓见了,也会觉得这是“稀罕吃食”,愿意学着做。
柳芽:(眼睛一亮,拿起金箔往蟹壳上试贴)我懂了!就像咱们给宫灯贴金箔,既好看,又显贵重。苏掌事您看,这龙纹贴在蟹壳中间,刚好挡住煮皱的地方,凤纹贴在两边,还能遮住蟹壳的缝隙,太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