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照唐:宫束班造越窑秘瓷记
剧本类型
历史轻喜剧
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越州余姚县(今浙江慈溪),越窑核心产区“上林湖窑场”,时越窑青瓷已名满天下,皇室遣官监造“秘色瓷”,民间窑工班社“宫束班”因技艺“野路子”却独具巧思,被纳入备选窑户
人物表
1. 老憨:宫束班班主,50岁,左手因早年烧窑被烫伤缺半根小指,说话大嗓门,总把“烧瓷如做人,急不得”挂嘴边,实则对釉色火候有“野直觉”,常被官差骂“憨货”
2. 二憨:老憨徒弟,22岁,个子高却总撞翻釉料缸,擅长用竹篾编窑具,能把不规则瓷坯固定得纹丝不动,被老憨骂“手笨脑不笨”
3. 三憨:老憨女儿,18岁,不许人叫“憨丫头”,最爱蹲在瓷土坑边捏小摆件,能凭手感分辨瓷土粗细,偷偷在青瓷坯上刻极小的花鸟纹,被官差说“女子弄窑不伦不类”
4. 李监官:35岁,朝廷派来的监窑官,穿青衫戴幞头,总揣着《茶经》,开口闭口“陆羽公云‘越瓷类玉’”,起初瞧不上宫束班,总挑错
5. 王窑头:40岁,上林湖老窑户“王家班”班主,手艺正统,看不起宫束班的“野法子”,总在李监官面前说他们“成不了气候”
6. 阿福:宫束班杂役,16岁,负责挑水和看火,爱跟三憨学捏小瓷人,嘴甜却总说错话
第一幕:上林湖畔,窑场风波
场景一:宫束班窑棚 - 日 - 外
【窑棚搭在山坡上,木架上挂着晾晒的瓷坯,地上摆着几个大瓷土缸,二憨正蹲在缸边揉泥,额头冒汗,泥块总从手里滑出去】
二憨:(急得抓头发)这破泥!咋就不听话呢?昨天老班主揉的时候还好好的……
【三憨端着一碗水过来,蹲在旁边,用手指戳了戳泥块,又捻起一点放鼻尖闻】
三憨:你傻啊?昨儿天阴,泥里水分刚好,今儿太阳大,你没往缸里洒水,泥都干硬了,能揉匀才怪!
二憨:(拍大腿)对啊!我咋忘了?三憨你这鼻子比狗还灵!
三憨:(瞪他)你才是狗!再胡说我把你编的窑具拆了!
【老憨扛着一捆松柴从山坡下上来,老远就喊,左手缺指的地方缠着粗布】
老憨:吵啥呢?窑火要到“中火”了,阿福呢?让他看着火,别又睡着!
【阿福从窑门后面探出头,嘴角还沾着饼渣】
阿福:班主!我没睡!我就是啃了口麦饼……对了,刚才看见李监官和王窑头往这边来了!
【老憨赶紧放下松柴,拍了拍身上的灰,刚要整理衣服,李监官的青衫身影就出现在窑棚口,王窑头跟在后面,抱着胳膊】
李监官:(皱着眉扫过地上的泥缸)老憨,昨儿让你们准备的“葵口碗”坯子呢?皇室要的是“秘色”,不是你们民间瞎烧的粗瓷!
老憨:(赶紧上前,双手在围裙上擦)李监官您别急,坯子在里屋晾着呢,刚揉好的泥还没塑形,二憨这孩子……
王窑头:(打断他,指着二憨手里的泥)老憨,不是我说你,揉泥得用“三按两揉”的法子,你看你徒弟这手法,跟揉面团似的,能烧出“类玉”的釉色?
二憨:(不服气)王窑头,我这是按班主说的“随泥性揉”,昨天我揉的坯子,烧出来的碗口比您家的还圆!
李监官:(脸色沉下来)放肆!窑工岂敢跟窑头顶嘴?老憨,三天后要呈样瓷,要是你们宫束班的样瓷过不了,就别占着上林湖的窑位!
【李监官甩袖就走,王窑头瞥了老憨一眼,冷笑一声跟上。老憨看着他们的背影,叹了口气,转头看见三憨在偷偷抹眼泪】
老憨:(走过去,拍了拍三憨的头)哭啥?咱宫束班虽然被人叫“憨货”,但烧瓷的心思没比谁少,不就是“秘色”吗?咱试试!
三憨:(抬头,眼睛红了)爹,他们说女子不能弄窑,可我觉得,瓷土跟我亲,我能让它变好看……
阿福:(凑过来)三憨姐,我帮你!我挑水多,保证泥里的水分刚好!
二憨:(把泥摔在缸里,攥紧拳头)对!咱让他们看看,“憨货”也能烧出最好的青瓷!
场景二:宫束班里屋 - 夜 - 内
【里屋点着油灯,墙上挂着老憨画的窑火火候图,歪歪扭扭的。老憨蹲在地上,面前摆着几块不同颜色的釉料,三憨拿着小刷子,在一块瓷片上试涂】
老憨:(捏起一点青釉,对着油灯看)“秘色”要的是“千峰翠色”,陆龟蒙的诗里写的,可这釉料加多少草木灰才对?王家班用的是松针灰,咱上次用的是柏叶灰,烧出来的颜色偏黄……
三憨:(把试涂的瓷片递给老憨)爹,我在釉料里加了一点上林湖的湖水,你看这颜色,是不是亮一点?
老憨:(接过瓷片,对着灯转了转)哎?还真有点!湖水是软水,含的矿物质少,说不定能让釉色更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