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工艺门食记:葫芦鸡
人物表
- 老周:工艺门(宫束班)掌作,年近五十,手巧心细,尤爱琢磨吃食,对民间菜谱颇有研究
- 阿青:工艺门学徒,十七八岁,活泼好动,嘴馋且行动力强,总爱跟着老周学手艺
- 李三郎:工艺门匠人,三十出头,性格爽朗,擅长木雕,对新奇菜式充满好奇
- 苏娘子:工艺门杂役,二十余岁,心思细腻,擅长处理食材,常帮众人准备烹饪所需
第一幕:坊市闲谈,闻鸡起意
场景
长安城平康坊旁的工艺门作坊院坝,午后时分,阳光斜照,院内摆放着各式木作工具,墙角堆着待加工的木料。老周坐在竹椅上喝茶,阿青蹲在一旁擦拭刨子,李三郎刚放下手中的刻刀,苏娘子端着一篮刚洗好的瓜果走来。
【开场】
(阿青擦着刨子,突然停下动作,吸了吸鼻子,望向院外)
阿青:(挠挠头)周师傅,您闻,隔壁张屠户家好像在炖肉,这香味儿都飘咱们这儿来了,我肚子都开始叫了。
(老周放下茶碗,笑着摇头,李三郎凑过来,拍了拍阿青的肩膀)
李三郎:你这小子,就知道吃。咱们这几日赶制宫里头要的雕花木门,累得腰酸背痛,今日难得歇半天,是该好好琢磨点吃食补补。
(苏娘子把果篮放在石桌上,拿起一颗李子递给阿青)
苏娘子:三郎说得是,前几日我去西市采买,听卖杂货的王婆说,城南韦家厨子传下一道“葫芦鸡”,外皮金黄,肉还能脱骨,好多达官贵人都爱这口,就是做法复杂,民间少见。
(老周眼睛一亮,身子微微前倾)
老周:哦?韦家厨子的手艺?我倒早有耳闻,说是当年唐玄宗时期,礼部尚书韦陟的家厨首创的,只是一直没见过具体做法。阿青,你去张屠户家看看,有没有刚宰杀的嫩鸡,要那种毛色光亮、体态饱满的。
阿青:(立刻站起身,把刨子往桌上一放)哎!我这就去!保准挑一只最肥嫩的!
(阿青一溜烟跑出院子,李三郎凑近老周,满脸好奇)
李三郎:周师傅,您知道这葫芦鸡咋做?我只听过烤鸡、炖鸡,这“葫芦鸡”听着就新鲜。
老周:(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慢悠悠说道)我年轻时在洛阳待过,听一位老厨子提过几句,好像要经过煮、蒸、炸三道工序,还得用绳子捆扎鸡身,具体步骤记不太清了,咱们今日正好试着琢磨琢磨。
苏娘子:那我去准备些调料,生姜、花椒、料酒肯定少不了,要不要再备些香叶、桂皮?
老周:都备上,多准备些总没错。三郎,你去把院里那口大铁锅洗干净,一会儿要用来煮鸡。
第二幕:备料捆扎,初显匠心
场景
半个时辰后,工艺门作坊厨房,灶台旁摆着刚买回来的嫩鸡,阿青正帮着苏娘子处理鸡内脏,老周站在一旁指导,李三郎把洗好的铁锅架在灶上,往锅里加水。
【场景切换】
(苏娘子将处理干净的嫩鸡放在木盆里,用清水反复冲洗,阿青蹲在一旁,帮着捡出鸡肚子里残留的碎内脏)
阿青:苏娘子,这鸡可真肥,处理干净了看着就新鲜,就是不知道捆扎的时候好不好弄。
(老周走过来,拿起鸡仔细看了看,伸手捏了捏鸡皮)
老周:这鸡选得好,皮紧肉嫩,正好适合做葫芦鸡。三郎,水烧得怎么样了?先把鸡放进去焯一遍水,去去血沫。
(李三郎掀开锅盖,锅里的水正冒着热气)
李三郎:水快开了,周师傅,要不要加点姜片和料酒?
老周:加,都加上,这样能去腥味。苏娘子,你把准备好的调料拿过来,一会儿煮鸡的时候要用。
(苏娘子端着调料盘走过来,盘子里放着姜片、花椒、香叶、桂皮、料酒和盐)
苏娘子:调料都在这儿了,周师傅,您看先放哪些?
老周:先把姜片、花椒、香叶、桂皮放进锅里,再倒点料酒,等水开了把鸡放进去,大火煮一刻钟。
(李三郎把调料放进锅里,水很快烧开,阿青帮忙把鸡放进锅里,水面立刻泛起一层血沫)
阿青:周师傅,这血沫要不要撇掉?
老周:撇掉,血沫不撇掉,煮出来的鸡肉会有腥味。三郎,你找个勺子,把血沫撇干净。
(李三郎拿起勺子,小心翼翼地撇去锅里的血沫,老周站在一旁盯着火候,时不时调整灶里的柴火)
老周:煮鸡的时候火候很关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鸡皮容易破,太小了肉煮不熟。
(一刻钟后,老周掀开锅盖,用筷子戳了戳鸡肉)
老周:差不多了,三郎,把鸡捞出来,放进准备好的凉水里过一遍,让鸡皮紧致些。
(李三郎用漏勺把鸡捞出来,放进旁边的凉水里,鸡肉遇冷,鸡皮瞬间收紧,阿青凑过来看,忍不住惊叹)
阿青:哇,这鸡皮看着好有弹性,周师傅,接下来是不是要捆扎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