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铜铸
人物表
- 老班头:宫束班掌事,年近六十,手糙如砂纸,却能摸出铜料里三分杂质,嘴碎爱骂街,实则护短如护崽
- 大夯:三十出头,身高八尺,能扛着百斤铜范跑半条街,脑子转得慢,认死理,总被老班头骂“榆木疙瘩”
- 小秀才:二十岁,读过两年书,被家里塞进宫束班学手艺,总爱拽文,却总把“火候”说成“阴阳调和”,手劲小得捏不动风箱
- 瘦猴:二十五六,身子骨细得像铜丝,眼尖手快,专管錾刻纹饰,嘴欠爱起哄,总拿大夯的“慢半拍”逗乐
- 监造官:四十岁,穿绯色官袍,捧着圣旨念得磕磕绊绊,实则不懂铸铜,只会催工期,怕担责任
- 唐睿宗(李旦):中年,着常服,微胖,眼神温和,不喜铺张,却对铜钟之事格外上心
第一幕:宫束班的“烂摊子”
场景一:长安城宫束班作坊 - 日 - 内
【作坊里弥漫着铜锈和炭火的味道,地上堆着碎铜块、陶范碎片,墙角的风箱蒙着层黑灰。老班头蹲在地上,手里捏着块铜料,眉头皱成疙瘩。大夯扛着半袋木炭进来,“咚”地扔在地上,震得屋顶落灰。】
老班头:(抬头瞪一眼)你小子就不能轻点儿?这木炭是供着的,不是让你摔丧的!
大夯:(挠挠头,声音瓮声瓮气)班头,刚去炭场拉的,还热乎着呢。
小秀才:(从风箱后探出头,手里拿着本卷边的《考工记》)班头,《考工记》云“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咱们这次铸钟,锡料是不是该多添一成?
瘦猴:(手里拿着把小錾刀,凑过来打趣)哟,小秀才又翻书了?上次你说“风箱要拉得如春风拂柳”,结果火灭了三次,忘了?
小秀才:(脸一红,把书往身后藏)那、那是风箱太旧,不是我力气小!
老班头:(把铜料往地上一扔,站起身)都别吵!刚监造官来传旨,说陛下要铸一口钟,挂在景龙观,还要亲自写铭文。工期就三个月,铸不好,咱们宫束班都得去城外挖河!
【大夯“啊”了一声,手里的木炭掉了两块;小秀才手里的《考工记》“啪”地掉在地上;瘦猴也收了笑,挠了挠下巴。】
瘦猴:班头,钟得多大啊?上次咱们铸的最大的鼎,也才三尺高,这钟要是挂在观里,不得有两人高?
老班头:(瞪他一眼)监造官说,钟高要过八尺,腹围得十五尺,还得能敲出“黄钟大吕”的声儿。最要命的是,陛下要亲自监工,下个月就来作坊看初范。
大夯:(憨憨地问)班头,“黄钟大吕”是啥声儿?是不是跟我家驴叫似的,老远能听见?
【瘦猴“噗嗤”笑出声,小秀才也忍不住嘴角上扬。老班头气得抄起地上的小铜锤,往大夯胳膊上敲了一下。】
老班头:你小子除了驴,还知道啥?“黄钟大吕”是正声,得清亮、浑厚,敲一下能绕着长安城转三圈!再胡扯,今晚别吃饭!
第二幕:初范的“乌龙账”
场景二:作坊后院 - 日 - 外
【后院搭着个大棚子,里面摆着刚做好的钟范,用陶土和细砂混合制成,像个巨大的空心圆柱。老班头拿着根木尺,围着钟范转,嘴里念念有词。大夯蹲在旁边,帮着修补范上的小裂缝;小秀才拿着毛笔,在范壁上写铭文的格子;瘦猴拿着小刻刀,在范边刻花纹。】
老班头:(用木尺敲了敲钟范)大夯,你这儿补的啥?跟狗啃似的,等会儿铜水浇进去,漏了咋办?
大夯:(赶紧用手抹了抹范壁)班头,我、我用细砂和了陶土,按您说的比例调的,应该不漏。
小秀才:(放下毛笔,指着范壁)班头,铭文的格子我画好了,陛下的铭文有三百多字,每个字得三寸见方,这样刻出来才清楚。
瘦猴:(凑过去看了看,皱着眉)小秀才,你这格子歪了!左边比右边高半寸,等会儿刻完字,陛下一看,还以为咱们宫束班都是歪脖子呢!
小秀才:(赶紧拿尺子量,脸一下子白了)啊?真歪了?我、我刚才看太阳,觉得光线直,没想到……
老班头:(走过去一看,气得吹胡子瞪眼)你个书呆子!画格子要看准范的中轴线,不是看太阳!赶紧改,不然今晚你就抱着这范睡觉!
【小秀才赶紧拿起毛笔,蘸了水,小心翼翼地擦格子。大夯想帮忙,刚伸出手,就被老班头拦住。】
老班头:你别添乱!去把风箱检查一遍,明天要熔铜,风箱要是坏了,咱们都得喝西北风!
【大夯点点头,站起身,刚走两步,脚底下被一根木柴绊倒,“咚”地摔在钟范上,范壁上刚画好的格子蹭掉了一大片。】
【作坊里瞬间安静了。小秀才手里的毛笔掉在地上,瘦猴瞪大了眼睛,老班头脸憋得通红,指着大夯说不出话。】
大夯:(慢慢爬起来,挠着头,声音越来越小)班头,我、我不是故意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