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珠传唐
人物表
1. 老班头(宫束班班主):年近六旬,佝偻着背,左手食指缺了半截(早年做木工伤的),总揣着个磨得发亮的榆木工具箱,说话带点陕西口音,看似严厉实则心软,对钉物绣技艺近乎偏执
2. 阿福(宫束班学徒):十六七岁,个子瘦高,胳膊上总沾着浆糊印,眼神活泛,爱跟市井小贩打听新鲜事,绣活儿总把珍珠钉歪,却擅长编顺口溜记针法
3. 春桃(宫束班绣娘):二十出头,梳着双丫髻,指尖总带着金线磨出的薄茧,说话轻声细语,却敢跟老班头争辩绣线配色,最会用碎珍珠拼小纹样
4. 王大娘(长安西市布店老板娘):四十来岁,腰上系着靛蓝围裙,嗓门洪亮,总把“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挂嘴边,想给嫁女儿的绣品添点新意
5. 小石头(西市顽童):七八岁,总光着脚丫跑,爱蹲在布店门口看春桃绣活儿,兜里总揣着捡来的小石子冒充珍珠
6. 李掌柜(西市绸缎庄老板):五十岁上下,穿绫罗绸缎,手指上戴玉扳指,起初觉得宫束班“掉价”,后来被钉物绣吸引,想批量进货
第一幕:宫束班困长安,老班头愁生计
场景一:长安西市旁废弃驿站 - 日
【驿站院子里堆着几个蒙尘的木箱,木箱上贴着褪色的“宫束班”红纸。老班头蹲在台阶上,用布擦着榆木工具箱,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阿福蹲在一旁,手里拿着根针,针上穿着线,线尾拴着颗歪歪扭扭的珍珠,正往一块粗布上扎】
阿福:(针又扎到手,吸了口凉气)班头,这钉物绣也太磨人了!昨儿个我看西市卖胭脂的姑娘,用银线绣帕子都比这快,咱们宫里出来的手艺,怎么到了民间连看的人都没有?
【老班头停下擦箱子的手,抬头瞪了阿福一眼,把工具箱往地上一磕,发出“咚”的闷响】
老班头:(陕西口音)你小子懂个啥?宫束班当年在大明宫给贵妃绣披帛,哪回不是珍珠串成串,金线绕成花?要不是去年节度使叛乱,宫里乱了套,咱们犯得着在这破驿站啃干饼子?
【春桃端着个粗瓷碗从驿站里走出来,碗里盛着稀粥,她把碗递给阿福,又给老班头递了块干硬的麦饼】
春桃:(轻声)班头,阿福也不是故意的。昨儿我去西市打听,布店的王大娘说,现在民间嫁女儿,都想在嫁衣上添点稀罕玩意儿,只是没人会咱们这钉物绣的法子。
老班头:(咬了口麦饼,饼渣掉在衣襟上)稀罕有啥用?当年宫里教这手艺时,可是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要不是咱们走投无路,哪能把宫里头的东西往外漏?
【院门外传来“噔噔噔”的脚步声,小石头光着脚丫跑进来,兜里的小石子“哗啦”响,他凑到春桃身边,盯着她指尖的金线】
小石头:(仰着脑袋)姐姐,你手里的线咋是黄的?比我捡的石子还亮!能给我绣个小老虎不?
【春桃被逗笑,从兜里掏出颗碎珍珠,塞到小石头手里】
春桃:这是珍珠,不是石子。要绣小老虎,得先把珍珠钉在布上,像这样……(她拿起针,在粗布上比划)先穿三针固定,再绕线打个结,不然珍珠会掉。
【老班头看着春桃教小石头,眉头皱了皱,又慢慢舒展开,他摸了摸工具箱里的绣绷,叹了口气】
老班头:(小声嘀咕)罢了罢了,要是能让这手艺活下去,传出去也没啥……
场景二:西市王记布店 - 午
【布店里挂满了各色棉布,王大娘正拿着块红布给顾客看,眼角瞥见老班头、春桃和阿福站在店门口,赶紧迎上去】
王大娘:(嗓门洪亮)哟,这不是宫束班的几位吗?快进来坐!昨儿春桃姑娘说的钉物绣,我跟几个要嫁女儿的街坊提了提,她们都想瞧瞧!
【老班头拘谨地走进店,把榆木工具箱放在柜台上,打开箱子,里面整齐摆着绣针、金线、大小不一的珍珠,还有块绣了一半的荷包,荷包上用珍珠钉出了朵莲花】
王大娘:(凑过去看,眼睛发亮)哎哟!这珍珠钉在布上,比画的还好看!你看这莲花,瓣儿上还闪着光,要是绣在嫁衣的袖口上,多体面!
【阿福忍不住凑上来,手里拿着块粗布,上面歪歪扭扭钉了几颗珍珠】
阿福:王大娘,我这还有个诀窍呢!我编了个顺口溜:“一针扎下去,二针拉回来,三针绕个圈,珍珠跑不开!”你记着这个,就不会把珍珠钉歪了!
【王大娘被逗得哈哈大笑,伸手拍了拍阿福的肩膀】
王大娘:你这小子,脑子还挺活泛!我那街坊李家婶子,女儿下月初就要出嫁,要是能给她的嫁衣绣上这个,她保准高兴!
【老班头看着王大娘的反应,紧绷的脸慢慢放松,他拿起那半块荷包,指着珍珠的位置】
老班头:王大娘,这钉物绣看着简单,其实有讲究。珍珠得选圆润的,太大了压布,太小了不显眼;金线要捻得紧,不然绣着绣着就散了。要是街坊们想学,我让春桃和阿福教她们,不收钱,就当……就当给宫束班攒点人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