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画事:宫束班与周昉共绘《挥扇仕女图》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领头人,五十岁上下,手巧嘴碎,画工扎实,总爱念叨“手艺得传下去”
- 阿青:二十岁,宫束班最年轻的,眼尖手快,爱琢磨新画法,总被老木说“毛躁但有灵气”
- 瘦猴:二十五岁,人如其名,身子单薄却擅长勾勒细线,记性好,能背下各种画谱细节
- 胖墩:二十八岁,性格憨厚,力气大,调颜料、绷画绢是一把好手,画仕女的衣褶特别有层次感
- 周昉:唐代着名画家,四十岁左右,气质儒雅,画风细腻,尤擅仕女图,创“周家样”
第一幕:宫束班闲得“发慌”,长安坊巷寻乐子
场景一:长安城西,宫束班工坊
【工坊里堆着刚做好的工艺门零件,刨花散在地上,阳光从木窗缝里漏进来,照得尘埃飞舞。老木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块木坯子摩挲,却没心思下刀;阿青蹲在地上,用炭笔在木板上涂涂画画,画的都是些歪歪扭扭的仕女;瘦猴靠在柱子上,翻着一本泛黄的画谱,时不时打个哈欠;胖墩坐在桌边,面前摆着颜料碟,却只是用毛笔蘸着清水在碟边划圈】
老木:(把木坯子往地上一放,叹了口气)这几日没活计,浑身骨头都快锈住了!咱们宫束班虽说主业是做工艺门,可哪回不是凭着画艺给门添彩?这没的画,比没的吃还难受!
阿青:(抬头,把炭笔一扔)可不是嘛!我刚才想画个仕女撑伞,结果画出来跟个扛着门板似的,老木叔,您瞧瞧,是不是特丢人?(说着把木板递过去)
老木:(接过木板瞅了一眼,笑骂道)你这丫头,眼睛里没“活”!仕女的腰得是柔的,手得是软的,哪能跟你做门的榫卯似的,硬邦邦的?
瘦猴:(合上书,凑过来)我刚才翻画谱,看到周昉先生的仕女图,那才叫绝!《簪花仕女图》里的姑娘,鬓边的花、身上的纱,都跟能摸得着似的,听说他最近就在长安,要是能跟他讨教讨教,咱们的画艺准能涨一大截!
胖墩:(眼睛一亮,放下毛笔)周昉先生?就是那个能把仕女的心思画在脸上的画家?我上次在西市的画铺里见过他的画稿,那衣褶的颜色,一层叠一层,跟真的丝绸一样,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他是怎么调的颜料!
老木:(摸着下巴,眼睛转了转)周昉先生性子谦和,听说不排斥跟咱们这些手艺人交流。要不,咱们今天寻去?就算讨不到诀窍,能亲眼看看他作画,也是好的!
阿青:(一下子跳起来)好啊好啊!我这就去收拾画具,带上咱们上次调好的石青、石绿,说不定先生还能指点指点咱们调颜料的法子!
瘦猴:(赶紧把画谱揣进怀里)我把画谱带上,要是先生问起,咱们也能说上两句,别让人觉得咱们宫束班只会刨木头!
胖墩:(挠了挠头)那我……我带上绷好的绢布?万一先生兴致好,让咱们跟着画两笔,总不能没家伙事儿吧?
老木:(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行!都收拾利索,咱们这就去朱雀大街的画坊寻,听说周昉先生常去那儿跟人论画!
【四人忙忙活活收拾东西,阿青把炭笔、毛笔塞进布包,瘦猴小心翼翼地把画谱裹好,胖墩抱着一卷雪白的绢布,老木拎着颜料盒,几人说说笑笑地走出工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影子拉得老长】
第二幕:画坊偶遇周昉,憨货们“露怯”又真诚
场景二:朱雀大街,“墨香斋”画坊
【画坊里人不多,几案上摆着各色颜料、画笔和绢布,墙上挂着几幅仕女图,笔触细腻,色彩柔丽。周昉正坐在靠窗的几案前,手里拿着一支细笔,在绢布上勾勒仕女的发髻,旁边站着两个年轻的学徒,正屏息看着。宫束班四人站在门口,探头探脑,不敢贸然进去】
阿青:(小声嘀咕)那就是周昉先生吧?看着真文雅,跟画里的先生似的!
老木:(瞪了她一眼,压低声音)别瞎嚷嚷,失礼!(清了清嗓子,走上前,拱手作揖)周昉先生,晚辈们是城西宫束班的手艺人,平日里做工艺门,也爱琢磨些画艺,今日听闻先生在此,特来拜访,想向先生讨教一二,还望先生莫要嫌弃!
周昉:(停下笔,抬头看向四人,目光温和)哦?宫束班?我倒听过你们的名字,说你们做的工艺门,门上的雕花、彩绘都很见功夫,是个肯用心的班子。不必多礼,坐吧。(指了指旁边的空几案)
【四人连忙道谢,拘谨地坐下。胖墩把绢布放在桌上,阿青把颜料盒打开,石青、石绿、赭石等颜料露出,颜色鲜亮。周昉扫了一眼颜料盒,眼中露出一丝赞许】
周昉:你们这颜料调得不错,石青里加了少量蛤粉吧?颜色显得温润,不刺眼,看来是下过功夫的。
胖墩:(惊喜地抬起头)先生您真厉害!这都能看出来!我调石青的时候,老木叔说仕女的衣裳不能太扎眼,让我加了点蛤粉,没想到先生一眼就看出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