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束班造朝元阁
第一幕:奉诏入宫
时间:唐天宝二年,春,辰时
地点:大明宫宣政殿外廊
人物:
- 赵大锤(宫束班班头,三十余岁,膀大腰圆,手上布满老茧,说话嗓门大)
- 钱小眼(宫束班木匠,二十多岁,眯缝眼,总爱揣着把小刻刀在木头上瞎划)
- 孙老木(宫束班老匠人,五十多岁,背微驼,手里攥着半块啃剩的麦饼,走路慢悠悠)
- 李二柱(宫束班学徒,十六七岁,瘦高个,眼神里满是好奇,爱问东问西)
- 高力士(内侍省少监,身着紫色官服,面无表情,声音尖细)
(外廊下,赵大锤领着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站得笔直,四人身上的粗布工装还沾着木屑,与周围身着绫罗绸缎的官员格格不入。李二柱紧张地拽着赵大锤的衣角,钱小眼偷偷用刻刀在廊柱底座刻小图案,被孙老木用拐棍敲了下手背)
高力士:(手里拿着一卷明黄色圣旨,慢悠悠展开)陛下有旨,骊山西绣岭需建朝元阁,供奉玄元皇帝圣像,兼作皇室家庙。宫束班技艺娴熟,着尔等领工匠百人,三月内完成地基夯筑,半年内主体竣工,不得有误。
赵大锤:(猛地跪地磕头,声音震得地面发颤)奴才遵旨!只是这朝元阁要建在山顶,夯土、运料都得爬山,三月夯完地基,怕是……
高力士:(眼皮一抬,打断他的话)怕是难?陛下说了,建好朝元阁,赏你们宫束班黄金百两,还能给你们家眷脱奴籍。若是误了工期,你们这班“憨货”,就去骊山脚下挖一辈子石头吧。(说完,将圣旨扔给赵大锤,甩着袖子离去)
李二柱:(小声嘀咕)班头,啥是玄元皇帝啊?建那么高的阁,风一吹会不会塌?
钱小眼:(收起刻刀,拍了拍李二柱的脑袋)傻小子,玄元皇帝就是老子,道家的始祖!这阁要是塌了,咱们都得掉脑袋。不过话说回来,山顶建阁,木料怎么运上去?总不能让咱们扛着走山路吧?
孙老木:(啃了口麦饼,含糊不清地说)急啥,先去骊山看看地形再说。老夫建了三十年房子,还没见过爬不上的山,运不上的料。只是这夯土得用熟土,还得掺石灰、糯米汁,山上哪来那么多糯米?
赵大锤:(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把圣旨往怀里一揣)管它有没有糯米,先带人去骊山扎营!钱小眼,你去木工房清点锯子、刨子;孙老木,你找些老匠人琢磨夯土的法子;二柱,你去粮房领些干粮,咱们下午就出发!
(三人齐声应和,李二柱蹦蹦跳跳地跑向粮房,钱小眼又回头瞅了眼廊柱上的小刻痕,才跟着赵大锤离去)
第二幕:骊山困境
时间:唐天宝二年,夏,未时
地点:骊山西绣岭山顶工地
人物: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王铁匠(负责打造铁器,四十岁,满脸络腮胡,脾气火爆)
- 张石匠(负责采石,三十多岁,手上满是裂口,沉默寡言)
(山顶上,几十名工匠正在刨土,夯土的木槌砸在地上发出“砰砰”声。地面上堆着一堆堆黄土,钱小眼蹲在一旁,拿着木尺量来量去,时不时在木板上画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孙老木蹲在土堆旁,抓起一把土放在嘴里嚼了嚼,眉头皱成一团)
孙老木:(吐掉嘴里的土)这土不行,太松了,掺了石灰和糯米汁也夯不实。照这样下去,地基撑不住三层楼阁的重量,用不了几年就得塌。
赵大锤:(抹了把脸上的汗,嗓门比夯土声还大)那咋办?山下的熟土运上来,得靠人挑马驮,一天也运不了几车。王铁匠,你那铁夯能不能再加重些?砸得狠点,说不定能把土砸实!
王铁匠:(手里拿着一把烧红的铁钎,往水里一淬,“滋啦”一声)赵班头,不是我不加重,这铁夯已经五十斤了,工匠们抡着砸半天,胳膊都快断了。再加重,没人能扛得动!
张石匠:(放下手里的凿子,指了指不远处的山坡)山腰有块大青石,质地坚硬,要是能把它凿成基石,垫在地基下面,或许能稳些。只是那石头太大,凿开了也运不上来。
李二柱:(突然凑过来,手里拿着一根折断的树枝)班头,我刚才在山路上看到,有些地方的石头是斜着的,咱们能不能在山路旁挖些凹槽,把石头放在木轱辘上,顺着凹槽滑上来?
钱小眼:(笑出声,揉了揉李二柱的头发)你这小子,净想些歪点子。木轱辘滑下山还行,滑上山不得倒着滚?再说,那青石少说也有上千斤,木轱辘早压碎了。
赵大锤:(没理会钱小眼的嘲笑,盯着李二柱看了半天)歪点子?我看这点子有点意思!王铁匠,你让人打些铁环,把木轱辘包起来;张石匠,你带些人去凿青石,尽量凿成小块;孙老木,你再琢磨琢磨夯土的法子,实在不行,就多铺几层草席,把土一层一层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