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营造记?遗爱亭笑谈
剧本说明
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元丰六年黄州城南安国寺,聚焦民间营造工匠班 “宫束班” 承建小亭的日常,穿插苏轼为亭命名作记、感念徐君猷德政的主线,以工匠间的憨直趣事串联 “笑翻天” 名场面,兼具历史质感与喜剧张力。
人物表
老木:宫束班班主,年近五十,手艺精湛却怕麻烦,常被徒弟们气得跳脚
石头:二十岁,憨厚力大的学徒,总把 “榫卯” 念成 “笋毛”
小墨:十八岁,机灵却爱偷懒的学徒,擅长画图纸却总画错尺寸
苏轼:号东坡居士,时任黄州团练副使,衣着朴素,神态豁达
了尘:安国寺住持,六十岁,慈眉善目,常手持念珠
徐君猷:黄州知州,即将赴湖南任职,身着官服,面带不舍
众僧人:安国寺僧人若干,负责协助营造
围观百姓:黄州百姓数人,来看热闹
巢谷:眉山人,客居苏轼处,教授其子苏迈、苏过,身着布衣,神态质朴
第一幕:安国寺初领活
场景
黄州城南安国寺山门内庭院,晨光透过古柏洒下,庭院中央已堆起木料、麻绳等营造工具,老木正拿着墨斗量木料,石头蹲在一旁啃窝头,小墨趴在石桌上画图纸
【开场】
(老木用墨斗在木头上弹出直线,石头一口窝头噎住,伸手去够旁边的水壶,却碰倒了装木屑的竹筐,木屑撒了一地)
老木:(转身见满地木屑,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憨货!这筐木屑我要留着引火,你倒好,手跟脚似的,分不清轻重!
石头:(捂着嘴咳嗽,含糊不清)班主,我不是故意的,这窝头太干,我想喝水……
小墨:(抬头偷笑,手指在图纸上乱划)石头哥,你这手劲,不去搬石头可惜了,难怪叫石头。
老木:(走过去看图纸,突然愣住)你小子还好意思说别人!这亭柱的尺寸,你画的是三尺还是三丈?照你这图纸,这亭子得捅破天去!
(小墨低头一看,图纸上的亭柱尺寸确实画错了,赶紧用袖子去擦,却把图纸擦得一团黑)
了尘:(从大殿走出,见状笑着摇头)老班主莫气,年轻人难免毛躁,这小亭是寺里僧人常聚之地,如今徐知州要离任,苏居士若能为亭命名,便是一桩美事。
(苏轼与徐君猷并肩走来,苏轼身着粗布长衫,手里拿着一卷纸,徐君猷面带愁容,不时叹气,巢谷紧随其后)
苏轼:(听见对话,笑着上前)了尘师父说得是,营造之事本就需耐心,方才路过,听见老班主教训徒弟,倒让我想起年轻时学书法的趣事。这位是我同乡巢元修,刚从蜀地而来。
巢谷:(拱手行礼)见过了尘师父,见过老班主。
老木:(见是苏轼,赶紧拱手)原来是苏居士!小人眼拙,不知居士在此。这两个憨货,做事毛手毛脚,耽误了工期可怎么办?
徐君猷:(轻声道)老班主不必着急,这小亭虽小,却承载着寺里僧人的心意,慢慢建便是。我明日便要赴湖南任职,只怕看不到亭子建成了。
苏轼:(拍了拍徐君猷的肩膀)君猷放心,待亭子建成,我定将亭名与记文寄去湖南,让你虽远在他乡,也能知晓黄州之事。
第二幕:营造趣事笑翻天
场景
三日后,安国寺庭院,小亭的框架已搭建起来,老木站在梯子上指导石头安装横梁,小墨在一旁递工具,众僧人在庭院里扫地,围观百姓站在门口看热闹
【场景展开】
(石头扛着横梁往柱子上搭,却因为力气太大,横梁一头撞在柱子上,震得房梁上的木屑掉了老木一头)
老木:(从梯子上下来,拍着头上的木屑,气得跳脚)你这憨货!横梁要轻轻搭在榫卯上,不是让你用蛮力撞!这柱子要是被你撞裂了,咱们都得喝西北风去!
石头:(挠着头傻笑)班主,我这不是想快点装好嘛,这 “笋毛”(榫卯)太精细,我总对不准。
(围观百姓听见 “笋毛”,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小墨更是笑得直不起腰,手里的刨子差点掉在地上)
小墨:(捂着肚子笑)石头哥,那叫榫卯,不是笋毛!你是不是想笋想疯了,连木工术语都记混了?
石头:(脸涨得通红)我…… 我就是记不清嘛,反正都是木头接木头的东西,叫什么不一样?
苏轼:(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手里拿着笔纸记录,巢谷站在一旁观看,闻言也笑了)石头说得有趣,榫卯虽为木工术语,却也藏着天地之道,你能把它和 “笋毛” 联系起来,倒也算是一种巧思。
(老木正要继续教训石头,突然听见 “咔嚓” 一声,小墨手里的刨子不小心刨到了自己的衣角,把长衫刨出了一个洞)
小墨:(看着衣角的洞,哭丧着脸)完了完了,这是我娘刚给我做的新衣服,这下可怎么向我娘交代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