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初入宫束班
**
时间:北宋崇宁四年,清晨
地点:文绣院 “宫束班” 教习房
【文绣院的教习房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摆放整齐的绣案上。案上放着精致的绣绷、五彩丝线和各类绣针。新入宫束班的绣工们,有的紧张地搓着手,有的好奇地打量着四周。】
阿巧(小声嘟囔,手中拿着一根极细的绣针,左看右看,眼中满是困惑):这针细得跟头发丝儿似的,咋拿稳当啊。
阿福(大大咧咧地一挥手,碰倒了旁边桌上的丝线盒,五颜六色的丝线散落一地,惊慌失措):哎呀,对不住对不住!(急忙蹲下捡线,越捡越乱,线缠成一团)
【这时,教习嬷嬷一脸严肃地走进来,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刺绣典籍,看到乱糟糟的场面,眉头皱成了一个 “川” 字。】
教习嬷嬷(清了清嗓子,声音威严):都安静!既入了文绣院的宫束班,就得守规矩、学本事。从今日起,你们便要专心研习宋绣技艺。 (走到阿巧身边,拿起她手中的绣针)这宋绣的绣针,虽细,却能绣出千般景致、万般风情。用好了,便是你们的得力帮手。(又走到阿福跟前,看着地上的线团,无奈地摇摇头)还有这丝线,配色、搭配皆有讲究,日后莫要再这般毛躁。
阿巧(怯生生地点点头,小声说):嬷嬷,我…… 我定会用心学。
阿福(涨红了脸,站起身来,拍着胸脯保证):嬷嬷放心,我以后肯定小心,不再闯祸!
【其他绣工们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未来刺绣学习的期待与决心,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在这看似平静的文绣院里,即将展开一场充满笑料与挑战的宋绣之旅。 】
第二幕:艰难学艺路
时间:上午
地点:文绣院 “宫束班” 教习房
【教习嬷嬷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一幅绣着水纹的绣品,开始讲解滚针绣。】
教习嬷嬷(指着绣品,耐心地说):这滚针绣,便是用来绣水纹、云彩、柳条的。大家看,此针法需一针靠一针地滚,线迹要紧密,如此绣出的水纹才生动逼真。(边说边演示,动作娴熟)
【众人围上前去,目不转睛地看着,纷纷回到自己的绣案前,拿起针线尝试。阿福眉头紧皱,眼睛紧紧盯着绣绷,可手却不听使唤,针脚歪歪扭扭,线也缠成了一团。】
阿福(着急地扯着线头,越扯越乱,满头大汗,嘟囔着):这咋这么难啊,我这线咋老是打结!
【阿巧则学得较为顺利,她的针脚虽然还不够熟练,但已初见雏形,水纹看起来有模有样。她忍不住抬头看向阿福,抿嘴偷笑。】
阿巧(轻声说):阿福,你别着急,慢慢捋线,按嬷嬷教的来。
【这时,教习嬷嬷走过来,看到阿福的窘态,无奈地摇摇头,帮他解开线团,又重新演示了一遍滚针绣的针法。】
教习嬷嬷(语重心长):阿福,刺绣讲究的是心平气和,你这般急躁,如何能学好?
【阿福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继续埋头苦练。】
【接下来是散套绣的教学,教习嬷嬷展示了一幅绣着花鸟的绣品,详细讲解散套绣的特点和针法。】
教习嬷嬷:散套绣,又名掺针,针脚参差不齐,色阶自然过渡,最适合绣花鸟动物,能让其看起来柔和逼真 。
【阿秀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很快就掌握了散套绣的要领,她绣出的花朵娇艳欲滴,花瓣的颜色过渡自然,引得周围的人纷纷夸赞。】
阿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也是按照嬷嬷说的,多练了几次,找到些感觉。
【而阿强却状况百出,他总是把握不好针脚的长短,绣出的鸟羽毛像是被剪坏了一样,十分滑稽。】
阿强(看着自己的绣品,垂头丧气):我怎么老是绣不好,这鸟都快成 “秃毛鸡” 了。
【众人哄堂大笑,阿强也跟着尴尬地笑了起来。】
【最后是纳点绣,教习嬷嬷拿出一幅写意花卉的绣品,介绍道:“纳点绣宜绣写意花卉,以点成线,以线成面,讲究疏密有致 。”】
阿福(信心满满地说):这个听起来不难,我肯定能行!
【可当他动手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点绣得大小不一,分布也不均匀,好好的一幅写意花卉,被他绣得像 “麻子脸”。】
阿福(傻眼了,看着自己的作品欲哭无泪):怎么又搞砸了……
【教习嬷嬷走过来,一一指出大家的问题,鼓励他们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在欢声笑语与不断的尝试中,这群憨憨绣工们逐渐沉浸在宋绣技艺的世界里,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对宋绣的热爱愈发坚定。 】
第三幕:危机与成长
时间:午后
地点:文绣院 “宫束班” 绣房
【文绣院接到一项重要任务 —— 绣一幅宋徽宗御笔的花鸟名画,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外国使臣。宫束班众人接到任务后,既兴奋又紧张,立刻着手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