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学艺伊始
**
时间:北宋末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地点:定州缂丝工坊
人物:阿福、阿贵、师傅
【工坊内,摆放着几台缂丝机,墙上挂着一些缂丝成品,色彩斑斓,图案精美。阿福和阿贵两个年轻小伙站在工坊中央,好奇地东张西望。师傅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些缂丝工具】
师傅:(清了清嗓子)你们俩就是新来学艺的?
阿福:(连忙点头,憨笑着)是的师傅,我们可喜欢缂丝了,就盼着能跟您学这门手艺。
阿贵:(附和道)对,对,我们一定好好学。
师傅:(严肃地点点头)缂丝这门手艺,可不简单,讲究的是耐心和细心。来,先认识一下工具。(拿起一个小梭子和拨子)这是小梭子,用来引纬线的;这个是拨子,用来把纬线排紧。
【阿福伸手去拿梭子,结果拿了个反方向,差点把梭子掉地上】
阿福:(尴尬地笑)嘿嘿,师傅,这梭子还有点不好拿。
师傅:(无奈地摇摇头)慢慢来,别急。(又拿起一把丝线,递给阿贵)你来试试把这丝线绕到梭子上。
【阿贵小心翼翼地接过丝线,可没绕几下,丝线就缠成了一团】
阿贵:(着急地)师傅,这,这怎么缠成这样了。
阿福:(凑过去看,忍不住笑出声)哈哈,阿贵,你可真笨。
阿贵:(涨红了脸)你行你上啊。
师傅:(大声喝止)别吵了!学手艺就得有个学手艺的样子。阿福,你来帮阿贵解开,然后一起好好学怎么绕线。
【阿福和阿贵忙乎了好一阵,才把丝线解开,在师傅的指导下,勉强学会了绕线,两人满头大汗,面面相觑,又看看手中歪歪扭扭绕着丝线的梭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二幕:艰难入门
时间:午后,烈日炎炎
地点:工坊内
人物:阿福、阿贵、师傅
【午后,工坊内热气腾腾,阿福和阿贵跟着师傅学习 “通经断纬” 的基本技法。师傅坐在缂丝机前,熟练地演示着,手中的梭子在经线间灵活穿梭】
师傅:(边做边讲解)看清楚了,这 “通经断纬”,就是要用小梭子按照图案的轮廓,分块织纬,不同颜色的纬线就像这样,只在需要的地方与经线交织,千万别弄错了。
【阿福和阿贵目不转睛地看着,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
阿福:(咽了咽口水,紧张地)师傅,这看起来好难啊。
师傅:(鼓励道)别害怕,上手试试,多练几次就会了。
【阿福小心翼翼地坐在缂丝机前,拿起梭子,开始尝试引纬线,可没织几下,纬线就歪歪扭扭,还缠在了一起】
阿福:(着急地)师傅,您看,这怎么老是不对啊。
师傅:(走过去,帮忙解开,耐心地)别着急,手要稳,力度要均匀,梭子的角度也要注意。再试试。
【阿贵也不甘示弱,坐到另一台缂丝机前,结果刚一开始,就因为用力过猛,把一根经线弄断了】
阿贵:(尴尬地吐吐舌头)哎呀,我太笨了,把线弄断了。
师傅:(无奈地摇摇头,又好气又好笑)你们俩啊,真是一对活宝。慢慢来,做缂丝最忌讳心浮气躁。把断的线接上,重新再来。
【两人满头大汗,在师傅的不断纠正下,艰难地练习着,工坊里时不时传来师傅的指导声和两人的叹气声】
【这时,工坊的伙计急匆匆地跑进来】
伙计:(兴奋地)师傅,咱们接了个大订单,要摹缂一幅名家书画,可不得了啊!
师傅:(眼睛一亮)哦?真的?快拿订单来我看看。
【师傅接过订单,仔细端详,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
师傅:(对阿福和阿贵说)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等你们基础练得差不多了,也可以参与进来。
阿福和阿贵:(眼睛放光,齐声说)真的吗?师傅,我们一定好好练!
【说完,两人又干劲十足地投入到练习中,虽然依旧错误不断,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
第三幕:合作趣事
时间:接下来的几个月,白天
地点:工坊
人物:阿福、阿贵、其他工匠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阿福和阿贵跟着师傅和其他工匠们,开始了紧张的摹缂工作。大家围坐在各自的缂丝机前,专注地织着手中的作品】
阿福:(一边缂丝,一边哼着小曲,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这缂丝也没那么难嘛,看我这进度,肯定比阿贵快。
【正说着,阿福突然发现自己缂错了颜色,原本应该是绿色的树叶,他却用了黄色的丝线】
阿福:(傻眼,小声嘀咕)哎呀,糟了,怎么弄成这样了。
【阿贵听到阿福的声音,好奇地探过头来】
阿贵:(幸灾乐祸地笑)哈哈,阿福,你看你,粗心大意了吧,这下麻烦了。
阿福:(着急地)你还笑,你不也没好到哪儿去,进度那么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