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受命编书
时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 982 年)
地点:皇宫大殿
人物:宋太宗赵光义、李昉、扈蒙、徐铉等一众文臣
【大殿之上,宋太宗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庄重。李昉等文臣整齐排列,恭敬地等待着皇帝的旨意。】
宋太宗(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朕命你们编撰一部诗文总集,上继《昭明文选》,收录梁末至唐末的诗文。朕欲借此书,彰显我大宋文化昌盛,你们可明白?”
李昉(上前一步,拱手行礼,自信满满地说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其他文臣纷纷附和,声音洪亮。】
扈蒙(微微皱眉,面露难色):“陛下,只是这梁末至唐末,历经数百年,诗文众多,收集起来恐怕不易啊。”
宋太宗(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朕自然知晓此事艰难,但此事意义重大,你们务必用心去做。所需人力、物力,朕自会全力支持。”
徐铉(思索片刻,进言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先制定一个编撰计划。先派人四处搜集诗文,再将收集到的诗文进行分类整理,最后由众人共同审阅、编纂。如此,或许能提高编撰的效率。”
宋太宗(赞许地看着徐铉):“徐卿所言极是。李昉,此事便由你总领,你与众人商议出一个详细的计划,尽快呈于朕看。”
李昉(领命道):“臣遵旨!”
第二幕:资料收集
时间:太平兴国七年(公元 982 年)至雍熙元年(公元 984 年)
地点:各地藏书楼、民间
人物:李昉、扈蒙、徐铉等一众文臣,藏书楼管理员,民间文人
【李昉等人领命后,迅速展开行动。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奔赴各地藏书楼和民间,寻找梁末至唐末的诗文。】
【藏书楼内,扈蒙和几个助手在堆积如山的书籍中翻找着。扈蒙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古籍,仔细翻阅,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
扈蒙(兴奋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这是南朝梁时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可是难得的好文章啊!”
【助手们纷纷围过来,眼中充满喜悦。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将这篇文章抄录下来时,突然闯进来几个其他小组的文臣。】
文臣甲(蛮横地说道):“把这篇文章交出来!我们先发现的!”
扈蒙(气愤地回应道):“明明是我们先找到的,凭什么给你们?”
文臣乙(冷笑着说):“就凭我们人多,你们识相点,别自讨苦吃!”
【双方僵持不下,气氛紧张得一触即发。这时,藏书楼管理员匆匆赶来。】
管理员(大声呵斥道):“都给我住手!这里是藏书楼,不许吵闹!有什么事好好说!”
【双方这才冷静下来,各自讲述事情的经过。管理员听后,无奈地摇了摇头。】
管理员(无奈地说):“你们都是为了编撰《文苑英华》,何必争得面红耳赤呢?这样吧,你们一起抄录,抄完后各自带一份回去,如何?”
【众人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便不再争吵,开始一起抄录文章。】
【另一边,徐铉带领的小组来到了一位民间文人的家中。这位文人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诗文集,徐铉说明来意后,文人热情地拿出自己的藏书,供他们挑选。】
徐铉(感激地说):“多谢先生慷慨相助,先生的藏书真是丰富啊!”
文人(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能为编撰《文苑英华》出一份力,是在下的荣幸。这些诗文都是我多年来的珍藏,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徐铉等人在文人家中仔细挑选着诗文,突然,一位助手发现了一首署名李白的诗,兴奋地念了起来。】
助手(激动地念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诗啊!这肯定是李白的佳作,一定要收录进《文苑英华》!”
徐铉(皱了皱眉头,疑惑地说):“这首诗确实是好诗,但我怎么感觉有些不对劲呢?我记得李白的诗风格豪放飘逸,这首诗虽然简洁质朴,但似乎不是他的典型风格啊。”
【这时,民间文人走过来,笑着解释道。】
文人(笑着说):“大人有所不知,这首诗其实是唐代另一位诗人的作品,只是被误传为李白所作。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卖个关子)”
【众人都好奇地看着文人,等待他揭晓答案。】
文人(得意地说):“这位诗人叫李小白,是李白的远方堂弟,他的诗风与李白有几分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这首《静夜思》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众人听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徐铉(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差点闹了个大笑话。看来我们在收集诗文时,一定要仔细甄别,不能被误传所误导啊。”
第三幕:编撰分歧
时间:雍熙元年(公元 984 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