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开工!绿绕亭计划
时间:明朝中期某清晨,薄雾未散
地点: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东南侧空坪
人物:
老木匠(宫束班班主,五十余岁,满手老茧,腰间别着墨斗)
阿木(二十岁,学徒,眼神活络,背着工具箱)
石匠李(四十岁,身材魁梧,扛着凿子)
彩绘张(三十岁,袖藏画笔,爱琢磨纹样)
村民王(西溪南村村民,来传达委托意愿)
(空坪边是池塘,晨雾在水面飘着,老屋阁的青砖黛瓦隐约可见。老木匠蹲在地上,用木炭画着亭子的大致轮廓,宫束班众人围在周围,村民王站在一旁)
村民王:(指着池塘畔)老班主,村里商量着在这儿建座亭,一来给大伙歇脚,二来也配得上咱这西溪南的景致。您宫束班的手艺,咱信得过!
阿木:(凑到木炭画前)哇!这亭子要建在池塘边?到时候坐在亭子里,能看见水里的鱼吧!
石匠李:(拍了拍阿木的肩膀)毛躁小子,先想着干活!这池塘边的地基不好打,得找结实的石材才行。
老木匠:(站起身,抹了把额头的薄汗)放心,既然接了这活,咱宫束班就得拿出真本事。这亭子要建得方正,结构得稳,雕饰还得雅致,不能丢了咱手艺人脸面。(望向众人)明儿起,分头准备,阿木跟着我选木材,石匠李去山里找石材,彩绘张先琢磨着亭子里的纹样,咱开工!
(众人齐声应和,晨光渐亮,照在池塘的水波上,泛起细碎金光)
第二幕:材料大作战
时间:三日后,正午,日头正烈
地点:① 西溪南村外山林;② 村口石板路
人物:老木匠、阿木、石匠李、两名年轻工匠
(场景一:山林里,老木匠和阿木仰头看着一棵粗壮的杉木,树干笔直,枝叶繁茂)
阿木:(踮着脚)老班主,这棵树够粗!做亭子的梁肯定行!
老木匠:(用手敲了敲树干,听着声音)是棵好树,就是……(眉头皱起)昨天来踩点时还没人,今儿怎么挂了块 “王家木行” 的牌子?
(阿木跑过去,摸了摸牌子,急得跺脚)
阿木:糟了!被人订走了?那咱找了三天的木材,难道要白费功夫?
老木匠:(沉思片刻)走,去王家木行问问。咱建亭是为村里办事,说不定能通融。
(场景二:村口石板路,石匠李和两名年轻工匠推着木车,车上装着几块大青石,木车轱辘陷在泥坑里,几人满头大汗)
石匠李:(咬着牙推车)再加吧劲!这青石硬度够,打地基正好,可不能在这儿卡住!
年轻工匠:(喘着气)李师傅,这泥路太滑了,木车根本推不动,要不咱找村民来帮忙?
石匠李:(擦了把汗,望向村里方向)也行!阿木说村里都盼着亭子建成,找大伙搭把手,肯定乐意。
(随后,石匠李让人去叫村民,老木匠也从王家木行回来 —— 王家木行老板听说建亭是为村民,主动把杉木让了出来。傍晚时分,木材和石材都运到了空坪,众人围着材料,脸上满是笑意)
第三幕:设计之争
时间:一周后,傍晚,夕阳染红半边天
地点:工地旁临时搭建的工棚,棚内摆着一张木桌,桌上铺着图纸
人物:老木匠、彩绘张、石匠李、阿木
(老木匠拿着毛笔,在图纸上画着亭子的结构,彩绘张凑在一旁,手指着图纸上的亭柱)
彩绘张:老班主,您看这亭柱,要是雕上缠枝莲纹样,再刷上朱红漆,肯定好看!咱还能加些元代的彩绘技法,那纹样看着更有韵味。
石匠李:(摇了摇头)不行不行!亭子建在池塘边,潮气重,太复杂的雕饰容易坏。我看柱础用简单的莲花纹就行,结实又大方,重点是地基要打得牢,榫卯结构得精准,不然亭子站不稳!
阿木:(坐在桌边,手里拿着小木块拼搭)我觉得…… 临池的那一侧,能不能装一排能靠的椅子?这样村民坐在亭子里,能靠着看池塘,多舒服啊!
(老木匠停下笔,看着争论的众人,又望向窗外的池塘 —— 夕阳照在水面,波光粼粼)
老木匠:(笑了笑)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彩绘张,元代彩绘可以用,但雕饰得精简,别太繁琐;石匠李,柱础按你说的来,榫卯结构咱多核对几遍;阿木,你说的那 “靠椅”,咱叫它 “飞来椅”,装在临池一侧,正好方便大伙歇脚。(指着图纸)咱这亭子,要方方正正,结构稳当,还要有景致,得让人和景融在一起。
(众人听了,都点着头,彩绘张拿起画笔,在图纸上添上缠枝莲纹样,石匠李在柱础位置画了简单的莲花纹,阿木则在临池一侧画了一排 “飞来椅”,夕阳透过工棚的缝隙,照在图纸上,一幅完整的绿绕亭设计图渐渐成型)
第四幕:建造风波
时间:一个月后,午后,偶有微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