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雨夜总带着点葡萄酒桶发酵后的微醺,史国栋站在"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欧洲总部的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玻璃上的雨痕。
手机屏幕亮着,李秘书长刚拿来柏林店的最新报表——实施《开店管理30条》的第六周,那家曾因"服务员听不懂德语投诉"被约谈三次的门店,如今在本地美食网站的评分冲到了4.7星。
"史总,东欧农场的视频会议准备好了。"秘书小陈的声音带着点小心翼翼,她知道老板盯着报表时,连呼吸都得轻半拍。
史国栋转过身,西装袖口沾着点火锅红油——下午在里斯本直营店试新锅底时,被沸腾的"藤椒牛油"溅到的。
他没在意,反倒指着报表上的"翻台率"数据笑出声:"你看这组数字,李秘书长把'分批次上锅底'改成'按预约时段排岗',硬是让柏林店的晚餐时段多接了两桌客人。"
小陈递过平板,屏幕上是约瑟夫从纽约发来的视频。镜头里,曼哈顿店的店长正举着手机展示新上线的"税费抵扣计算器":"按照欧洲版30条里的方案,我们把食材采购发票和员工餐补做了合并申报,这个月省了3万2千美元。"
史国栋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自己把美国版《开店管理21条》发给李秘书长时的场景。
那天在洛杉矶的后厨,他捏着打印出来的纸页,被蒸腾的热气熏得直擦汗:"你看这第17条,'高峰期每桌限点3份毛肚',到了欧洲得改。那边客人喜欢慢悠悠聊天,限量反而容易得罪人。"
李秘书长当时在电话那头笑:"我已经让巴黎店试了'按用餐时长推荐菜量',比如对说要聊两小时的客人,建议点'小份拼盘'。既不浪费,翻台率还没降。"
此刻雨声渐大,史国栋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林薇从东帝汶发来的视频,背景音里满是鼎沸的人声。
镜头晃了晃,拍到店门口排队的人群,不少人举着手机对着招牌拍——那块写着"川渝味道·火山岩锅底"的招牌,特意用了东帝汶传统的木雕工艺。
"史总你看!"林薇的声音带着喘,像是刚跑了几步,"我们把当地的火山岩磨成粉加到锅底里,客人说有种'吃了会喷火'的感觉。刚才还有个印尼游客,非要跟厨师合影,说要带配方回去给老婆看。"
史国栋凑近屏幕,看见角落里摆着的"智能点餐机"——跟欧洲店用的是同一款,但界面多了"印尼语"和" Tetum语(东帝汶官方语言)"选项。
他突然想起李秘书长在欧洲版30条里写的:"多语言系统不是摆设,得让当地人觉得'这是我们能看懂的中国火锅'。"
"那边的食材采购怎么样?"他问。
"按你说的,跟当地农场签了直供协议。"林薇转身对着镜头展示冰柜,"你看这鲜鱼,就是东帝汶近海捕捞的,比从国内运过去省了三成运费。
就是有个问题——"她突然压低声音,"当地人不太能吃辣,我们试了'微辣'和'中辣',还是有人把眼泪辣出来了。"
史国栋笑了,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慕尼黑店试菜时的情景。当时厨师长为了迎合本地口味,把牛油锅底换成了奶油汤底,结果被他当场倒进了垃圾桶:"我们是川渝味道,不是'欧洲改良版火锅'。你让东帝汶店加个'辣度盲盒',客人选完辣度,上桌时附赠一小碗解辣的'椰子冰沙'。既保留特色,又让人有新鲜感。"
挂了电话,史国栋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翻得卷边的笔记本。
里面夹着他在欧美各地考察时的随手记,某一页写着:"巴黎店:客人嫌香菜太冲,可换成当地的'香芹';纽约店:华人食客抱怨'不够辣',需备'魔鬼椒蘸料';柏林店:素食者多,要开发'菌菇高汤锅底'..."
这些零散的字迹,如今都变成了欧洲版30条里的具体条款。他突然意识到,所谓"提质增效",从来不是硬套规则,而是像熬火锅一样——底料是魂,但得根据食客的口味,加减调料。
这时李秘书长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是伦敦店的后厨。
他举着一份"成本核算表",兴奋地说:"史总你看,跟东欧农场直签后,牛羊肉成本降了15%。我让采购部把这个方案发给了亚洲区的同事,他们说泰国的农场也能这么操作。"
史国栋的指尖在地图上划过东南亚的版图,从泰国清迈到越南胡志明市,从印尼雅加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他想起去年在曼谷考察时,街边摊的老板用中文跟他打招呼:"中国人?爱吃辣?来份'冬阴功火锅'?"
当时他就想,川渝火锅和东南亚的辣味,或许能碰撞出点什么。就像欧洲版30条里,把"藤椒"和"迷迭香"做了结合,意外成了巴黎店的爆款。
"对了史总,"李秘书长突然说,"刚才收到新加坡加盟商的邮件,问能不能提前启动'亚洲版管理条例'的试点。他们说看到欧洲店的成效,想试试'按种族饮食禁忌备菜'——比如对马来族客人,提前备好'无猪肉汤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