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阎府密谈:权谋暗涌话防区
会议开始后,阎锡山先是听取了各部队的整训汇报,语气平淡地点评了几句,随后话锋一转,看向林文澜:“文澜兄,101军作为中央精锐,进驻晋西已有半月,整训进展如何?能否应对日军可能的进攻?”
林文澜起身答道:“回阎长官,我军已完成初步的山地适应性训练,步、炮、坦协同战术正在磨合,士兵们的士气高昂,若日军来犯,定能守住防线。”
“好!好!”阎锡山抚掌大笑,“有文澜兄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不过,晋西的局势,可比你想的复杂啊。”他顿了顿,示意副官展开一幅晋西军事地图,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你看,临汾以南的浮山、翼城一带,是八路军129师的活动区域;吉县以西的吕梁山地区,也有八路军的游击队频繁出没。这些队伍,名义上是抗日,实则不断扩充地盘,拉拢百姓,长此以往,恐对我战区防务不利啊。”
林文澜心中一沉,果然,阎锡山还是绕到了八路军身上。他不动声色地说:“阎长官,当前日军在晋南集结了大量兵力,首要威胁仍是外敌。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也能牵制日军兵力,若我军与其发生摩擦,反而会消耗抗日力量。”
“话虽如此,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阎锡山放下佛珠,语气变得严肃,“委员长来电,要求我战区加强对共军的监视,防止其‘异动’。101军装备精良,战力强悍,我打算调整一下防区——将你部1师调往浮山,2师进驻吉县以西,与晋绥军35军协同,形成对八路军活动区域的‘警戒圈’。”
这个决定,显然是要让101军直接面对八路军,甚至可能挑起摩擦。林文澜眉头紧锁,沉声道:“阎长官,浮山、吉县以西多为山地,我军主力若进驻此地,临汾正面防线会变得薄弱。一旦日军从晋南发起进攻,恐难抵挡。”
“文澜兄多虑了。”阎锡山摆了摆手,“临汾正面有我晋绥军61军驻守,足以应对日军小规模进攻。再说,101军作为机动精锐,即便日军来犯,也能迅速回援。”他目光直视林文澜,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这是战区的部署,也是委员长的意思。文澜兄身为中央将领,当以大局为重啊。”
林文澜沉默了。他知道,阎锡山搬出蒋介石,就是逼他服从命令。若公然拒绝,不仅会影响101军的补给供应,甚至可能被冠上“抗命”的罪名。但让他调兵监视八路军,与抗日初衷相悖,他实在难以接受。
“阎长官,”林文澜缓缓开口,语气坚定,“我101军的使命是抗击日军,守护国土。若调往浮山、吉县,我军可以承担警戒任务,但有三点我必须说清楚:第一,我部绝不主动挑衅八路军;第二,若日军发起进攻,无论是否在我防区,我军都将优先抗日;第三,战区需保障我军的弹药补给,尤其是山地作战所需的装备改装物资。”
阎锡山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没想到林文澜会如此强硬,但也明白林文澜的底线。沉吟片刻后,他笑道:“文澜兄果然是抗日心切!好,你的三点要求,我答应你。只要101军守住晋西防线,补给方面,战区绝不会亏待你们。”
会议结束后,林文澜走出司令长官部,心中五味杂陈。阎锡山的部署,无疑将101军推向了与八路军摩擦的边缘,而他能做的,只有在服从命令的同时,尽量守住抗日的底线。
回到驻地后,林文澜立刻召集各师、旅主官开会,传达了战区的防区调整命令。“哥,阎锡山这分明是想让咱们当枪使,对付八路军!”林文斌一听,当即拍案而起,语气激动,“咱们101军在中条山刚和八路军并肩作战,现在却要去监视他们,这算什么事!”
“文斌,冷静点。”林文澜按住他的肩膀,“阎长官搬出了委员长的命令,我们不能硬抗。但我已经和他谈好,绝不主动挑衅,优先抗日。”他看向众人,目光锐利如刀:“接下来,1师进驻浮山,重点防范日军从晋南迂回,同时密切关注八路军动向,但不得与他们发生冲突;2师进驻吉县以西,加强吕梁山地区的警戒,若遇八路军游击队,以协商沟通为主;独立旅和特种作战团作为机动部队,驻守临汾与浮山、吉县之间,随时准备支援。”
“军长,要是八路军主动越界怎么办?”赵志远担忧地问。
“只要他们不破坏抗日大局,不袭击我军驻地,就暂时忍让。”林文澜语气沉重,“当前局势复杂,我们不能自相残杀,给日军可乘之机。记住,我们的枪口,要始终对准日本人。”
将领们纷纷点头,虽然心中对防区调整颇有微词,但也明白林文澜的苦心。会议结束后,各部队立刻开始准备转移,训练场上的紧张氛围,又多了几分凝重。
6月下旬,101军各部队陆续抵达新防区。1师进驻浮山后,林文斌按照林文澜的命令,在与八路军活动区域的交界处设置了警戒哨,但严禁士兵主动开枪。一天清晨,警戒哨的士兵发现一队八路军游击队正在山间活动,立刻上报给林文斌。林文斌亲自赶到哨位,用望远镜观察——这支游击队约有三十余人,身着灰色军装,背着步枪,正朝着山外的日军据点方向行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