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旧案的真相水落石出,虽然主犯孙福民依旧在逃,但至少给了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也卸下了赵建国心中背负二十多年的巨石。然而,滨海市的宁静并未持续多久,一种新的不安开始在市内几家大型医院弥漫开来。
起初,只是零星的、未被证实的传言。有住院患者声称,在深夜的走廊里,看到了一个穿着不合身白大褂、戴着口罩的陌生“医生”在徘徊,但当护士闻讯赶来时,那人已消失无踪。有值班护士反映,药品库房的门锁有被轻微撬动过的痕迹,但并未丢失任何物品。还有清洁工在凌晨时分,听到空置的诊室里传出细微的、像是翻动纸张的声音。
这些事件单独来看,都可以解释为患者的幻觉、工作人员的疏忽或建筑的正常响动。但当它们集中在短时间内、在不同医院相继发生时,便引起了院方安保部门的警惕,并最终汇总到了警方这里。
李振看着各医院报上来的情况记录,眉头紧锁。没有财物损失,没有人员受伤,只有一种无处不在的、被窥视和渗透的感觉。这不像是一般的盗窃或破坏,更像是一种……踩点,或者某种心理威慑。
“目标似乎是医院本身,或者医院里的某种东西。”李振在案情分析会上说道,“行为人有较强的隐蔽和反侦察能力,对医院环境似乎有一定了解。”
江雨在研究了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模式后,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推测:“他像是在寻找什么。翻动诊室,可能是在找病历或特定资料;窥探药库,目标可能是某种药品或器械。但他很谨慎,没有轻易动手。”
警方加强了对几家重点医院的夜间巡逻和便衣布控,同时要求院方内部进行自查,留意是否有异常人员或物品丢失。
布控持续了一周,那个神秘的“白大褂幽灵”却仿佛察觉到了什么,再也没有出现。就在警方怀疑对方是否已经放弃或转移目标时,市第一医院发生了一起更加诡异的事件。
一名心脏外科的资深专家,刘建明教授,报案称他存放在科室个人储物柜里的一个移动硬盘不见了。硬盘里存储了他多年来的手术录像、病例分析和一些未发表的研究数据,属于高度机密和具有巨大学术价值的资料。储物柜锁具完好,没有任何撬压痕迹,就像是被人用钥匙打开一样。
警方和技术人员对储物柜进行了仔细勘查,在锁芯内部发现了极细微的、一种特殊润滑剂的残留物,这是专业开锁工具常用的标志。凶手是用技术手段打开的锁!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家医院的一名神经内科专家也报告,他办公室里的一个存放着罕见脑部疾病影像资料的加密U盘不翼而飞,同样没有暴力闯入痕迹。
目标明确了!凶手是在窃取顶尖医学专家的核心研究资料!
这不是普通的商业间谍,因为被盗资料的专业性极强,市场价值难以估量,且针对的是特定领域的专家。凶手的目的是什么?贩卖?勒索?还是……用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研究?
警方立刻对两位受害专家的人际关系、近期接触的人员进行了排查,但并未发现明显嫌疑对象。凶手似乎是从外部精准 targeting。
“他对目标的行动规律、储物习惯非常了解。”江雨分析道,“这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观察。他之前在医院里的徘徊和窥探,很可能就是在收集信息。”
李振下令,扩大监控视频的排查范围和时间段,不局限于案发当晚,回溯之前数周乃至数月,寻找那个“白大褂幽灵”可能留下的影像。
这是一项极其枯燥且工作量巨大的任务。侦查员们夜以继日地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案发前两周第一医院大厅的一个角落监控中,侦查员发现了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眼镜的男子。他与其他行色匆匆的医护人员不同,步伐较慢,目光不断扫视着周围的环境和指示牌,像是在熟悉地形。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比对和图像增强,技术员发现,他白大褂胸口位置的院徽绣标,与第一医院正式员工的款式有细微差别!
这是个冒牌货!
以此为突破口,警方追踪到了此人进入医院前,从一辆停在几条街外的旧桑塔纳轿车上下来的影像。车辆牌照是伪造的。
通过对这辆桑塔纳的追踪,警方锁定了其经常出没的区域——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出租公寓小区。
抓捕行动立即展开。当侦查员冲入目标出租屋时,那个神秘的“白大褂”正在电脑前专注地看着什么。被警方控制后,他并没有激烈反抗,只是平静地摘下了眼镜。
他叫陈亮,三十二岁,无业,有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学习背景。在他的出租屋里,警方搜出了多套伪造的医院工牌、白大褂、专业开锁工具、以及大量从不同医院窃取的医学研究资料存储设备。
审讯中,陈亮的动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