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医院幽灵”案的尘埃刚刚落定,一股潜藏的暗流却开始在滨海市的古董收藏圈内涌动。起初,只是几位资深藏家私下交流时的嘀咕,感觉近期入手的一些小件古董,似乎“味道”不对,但凭借仪器检测和常规鉴定,又找不出明显破绽。直到“聚宝斋”的老板,德高望重的古玩鉴定大师钱老,在一次小范围的品鉴会上,对着一位富豪新购得的明代青花瓷瓶,眉头越皱越紧,最终缓缓吐出一句:“这玩意儿……太完美了。”
“完美”二字,在古董行当里,有时并非褒奖。真正的古物历经岁月,难免有使用痕迹、工艺局限甚至细微瑕疵。而眼前这个瓷瓶,釉色饱满,画工精湛,毫无滞涩感,仿佛刚从古代的官窑里完美出炉,反倒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新”意。
钱老的话引起了圈内警惕。几位心存疑虑的藏家悄悄将近期购买的几件“古董”送往国外最顶级的实验室进行无损检测。结果令人震惊——这些瓷器、玉器、青铜器,其材质、成分、甚至微量元素比例,都与真品年代高度吻合,几乎无法从物理层面证伪!然而,在超高倍电子显微镜下,专家发现了极其细微的、非古代工艺所能形成的晶体生长结构和釉面气泡形态。
它们是赝品!而且是技术水平登峰造极、足以乱真的超高仿赝品!
消息很快通过隐秘渠道传到警方耳中。李振敏锐地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的造假贩假。能造出这种级别赝品的,必定是一个拥有顶尖科技、深厚艺术功底和庞大资金的犯罪集团。他们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牟利那么简单。
警方秘密接触了钱老和几位受害藏家,了解了更多细节。这些赝品流入市场的渠道非常隐秘,大多通过私人引荐、地下拍卖或境外艺术基金等难以追踪的方式交易,价格虽低于市场价,但也绝非普通造假者敢开的天价。
“他们像是在……测试。”钱老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忧虑,“测试他们的技术能否骗过最顶尖的眼睛和仪器,测试这个市场的接受度。我感觉,他们手里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还没拿出来。”
江雨在研究室听取了案情介绍后,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些赝品,除了物理层面的高仿,在艺术风格、历史细节上有没有破绽?”
一位受害藏家拿出了一套高清照片,是几件被盗换的青铜器铭文和瓷器底款的拓片。“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他指着照片说,“这些铭文和款识,笔法、结构、甚至那种‘金石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几乎看不出差别。除非是像钱老这样浸淫此道数十年、对每个时代气息都了如指掌的大行家,凭直觉感到一丝不对,否则根本无从分辨。”
“直觉……”江雨捕捉到了这个词,“也就是说,仿造者在‘形’和‘质’上几乎无懈可击,但在‘神’上,或许还有一丝勉强?或者说,他们模仿的是已知的、有清晰参照的真品,但如果遇到那些记载模糊、甚至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器物呢?”
调查方向变得清晰:一是追查赝品的来源和流通网络;二是重点排查具备如此高超仿制技术能力的个人或团体,包括顶尖的材料科学家、文物修复专家、3D打印和精密铸造领域的顶尖工程师,以及顶级的艺术品伪造高手。
警方动用了经侦、技侦和网安等多部门力量,对近几年的艺术品交易记录、相关人员的资金往来和网络活动进行了大海捞针般的筛查。
与此同时,江雨让研究室的信息分析小组,重点搜集国内外关于顶级艺术品伪造案件和尖端材料仿制技术的研究论文和专利信息,寻找可能的技术源头。
数周的努力,线索逐渐汇聚到几个可疑的境外空壳公司和几个频繁出入境、身份神秘的“艺术顾问”身上。但这些人都像是提线木偶,真正的幕后主脑依然隐藏在层层迷雾之后。
就在侦查工作艰难推进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从境外传来:欧洲某着名私人博物馆宣布,即将公开展出一件从未面世的、据称是失落已久的西周早期“龙纹赤鼎”!此鼎只见于极少数先秦典籍的零星记载,从未有实物现世,被认为是青铜器收藏界的“圣杯”之一。
消息一出,全球收藏界为之震动,但也引来了无数质疑。这家私人博物馆背景复杂,与多个国际洗钱和走私集团有牵连。
滨海警方立刻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那个造假集团的“终极测试”!如果他们连“龙纹赤鼎”这种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器物都能仿造出来,并成功欺骗世界,那么整个全球古董市场的信任体系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李振立刻通过国际刑警渠道,与相关国家执法机构取得联系,共享情报,试图阻止这次展览,或至少对展品进行最严格的独立鉴定。
然而,对方显然早有准备。博物馆方面出具了厚达数百页的“科学鉴定报告”,由多家看似权威的实验室背书,声称通过碳14、X射线荧光、金相分析等多种尖端技术手段,证实该鼎为西周早期真品无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