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薇献上的“山药百合羹”与“莲心麦冬饮”虽未能根治皇帝的咳喘,却因其性味平和、易于入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皇帝的烦躁与不适,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也让她在宫廷这个巨大的漩涡中,暂时赢得了一方立足之地。静舍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囚笼,反而成了各方势力暗中关注的焦点。
前来拜访或试探的人络绎不绝,林薇薇皆以不变应万变,谨守“药膳师”的本分,言谈只涉食疗调理的基础原理,对太医署的诊疗方案、宫廷秘闻乃至各位大人的立场,绝口不提。她深知,在这九重宫阙,多言必失,沉默是金。这份远超年龄的沉稳与谨慎,反而让一些原本轻视她的人,收起了几分小觑之心。
然而,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愈发汹涌。太医署内部的裂痕,因她的出现而日益明显。以张太医为首的一派,视她为企图颠覆太医署权威的“野狐禅”,处处寻机刁难。一次太医署内部的例常药材辨识考核,张太医故意命人端上几味形态极其相似、却药性迥异的药材,其中甚至混入了一味有微毒、需特殊炮制方能入药的“生半夏”,企图让她当众出丑。
幸而林薇薇对药材的辨识功底极为扎实,加之《百草归真》中记载详实,她从容不迫,一一指出药名、性味、功效及鉴别要点,讲到生半夏时,更是特意强调了其毒性及炮制的重要性,言语清晰,论据充分,让在场不少医官暗自点头。张太医虽面色铁青,却也抓不到把柄。
此事过后,温院判私下寻她,语气比以往多了几分推心置腹的意味:“林娘子,你之才学心性,老夫日渐了然。然树大招风,宫中是非之地,尤需谨言慎行。张仲康(张太医)等人,家学渊源,在署内根基深厚,你……要好自为之。” 这番话,既是提醒,也隐含着一丝结盟的暗示。林薇薇恭敬领受,心中明了,温院判或许已开始将她视为可以争取的助力,而非仅仅是一个需要监管的“奇人”。
真正的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并非皇帝的龙体,而是宫中悄然蔓延的“小恙”。
时值春夏之交,天气反复,宫中不少宫女太监乃至低阶嫔妃,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脾胃不适、食欲不振、精神困乏之症。太医署忙于伺候贵人,对此等“小病”往往无暇顾及,多由低阶医官开些成方打发了事,效果平平。
这日,一位与静舍负责采买的小太监相熟、在御膳房当差的宫女碧荷,悄悄找到林薇薇,面带愁容地诉苦,言其同屋的几个姐妹近日皆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入夏以来新制的轻薄宫装穿着都觉勒得慌,人也没精神,求林薇薇“发发善心”,给想个法子。
这本是逾越规矩之事,若被有心人知道,难免被扣上“私相授受”、“蛊惑宫人”的罪名。但林薇薇观碧荷神色焦急,不似作伪,且所言症状确实符合此时节常见的“湿困脾胃”之证。她沉吟片刻,心想这或许是一个将药膳理念推广开来的机会,也能积累些实际案例。她并未开具药方,而是对碧荷道:“此症多是因天气潮湿,脾胃运化不力所致。你可转告她们,近日饮食务必清淡,少食油腻甜腻之物。我这里有道简单的‘陈皮薏米水’的方子,算不上药,就是寻常食材:取陈皮一小块(需三年以上者佳),薏米一小把,用清水煮开,代茶饮即可。陈皮理气健脾,薏米利水渗湿,或可缓解一二。但切记,若症状加重,还需禀明上司,延医诊治。”
她将方子仔细说与碧荷听,并再三强调这只是饮食调理,不可替代医药。碧荷千恩万谢地去了。
不过数日,碧荷又悄悄来报喜,言那陈皮薏米水效果极好,几位姐妹饮后都觉胃口渐开,腹胀减轻,连带着精神都好了许多,御膳房的管事嬷嬷见她们气色好转,活计得力,还夸了几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竟在底层宫人中悄悄传开,许多人都依样画葫芦,煮饮陈皮薏米水,竟真有不少人症状缓解。
消息不知怎的,传到了掌管宫廷事务的内务府一位主管嬷嬷耳中。这位嬷嬷自己也正为夏日食欲不振所扰,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命人煮了这水来喝,果然感觉舒畅不少。她觉得此法简单有效,便在内务府的例会上,当作“体恤下人、维护宫闱和睦”的善政,提了出来。
此事虽小,却让林薇薇的“药膳”之名,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宫廷的底层和中层悄然传播开来。她并未直接触及权力核心,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了广泛的人心基础。这无疑是一层无形的保护伞。
更让林薇薇意想不到的是,此事竟引起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注意。这位权势熏天的大太监,某日竟在皇帝心情稍好的间隙,似无意间提及:“奴婢听闻,近来宫中下人们因天时不适,多有微恙。倒是那南疆来的林娘子,传了道什么‘陈皮薏米水’的饮食方子,简单易行,颇见成效,底下人都感念皇恩浩荡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