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膏”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不仅让“百草轩”安然渡过了原料危机,更将其声誉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那些曾经甚嚣尘上的谣言,在实实在在的疗效和高端客户的口碑面前,不攻自破,迅速消散。店铺门前再现车水马龙之景,甚至有不少外地客商慕名而来,专程求购此膏。御赐的“药膳惠民”匾额,在众人眼中,愈发显得实至名归。
然而,盛名之下,林薇薇的心境却愈发沉静,甚至带着一丝隐忧。她深知,商业场上的竞争,从来不会因一两次的成功而止息。江南“永盛堂”这等庞然大物,底蕴深厚,手段繁多,暂时的挫败只会让其攻势更加隐蔽和凌厉。眼前的繁荣,或许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
果然,新的挑战以更微妙的方式悄然浮现。
首先的变化出现在市场层面。就在“固本培元膏”声名鹊起后不久,州府市面上突然出现了数款包装精美、价格却低廉近半的“平价滋补膏”。这些产品虽未直接冒用“百草轩”之名,但无论是品名(如“养元膏”、“培本丹”),还是宣传用语(“温补元气”、“调理虚损”),都明显带有模仿和混淆视听的意图。其用料自然远不如“固本培元膏”精良,多是些寻常补益药材的堆砌,但低廉的价格对普通百姓和部分追求实惠的顾客,仍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百草轩”中低端市场的客源。
其次,是人才方面暗流涌动。店里一位负责药材粗加工、手艺不错的伙计,家中老母突然“重病”,急需用钱,竟有不明身份的人“慷慨”解囊,条件是该伙计需“跳槽”至悦来居新设的“养生坊”担任要职。虽经石头查明后,林薇薇晓之以情、预支工钱帮其度过难关,伙计感激留任,但此事无疑敲响了警钟——对手开始不惜代价地挖角“百草轩”的技术骨干。
最让林薇薇警惕的,是来自行业内部的某种“孤立”。州府医药行会近期组织的几次业内交流活动,对“百草轩”的邀请变得敷衍甚至“遗漏”。一些以往关系尚可的本地药商,态度也微妙地变得疏远起来。显然,“永盛堂”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和人脉,正在悄无声息地编织一张针对“百草轩”的隔离网。
面对这新一轮、更复杂的围剿,林薇薇意识到,不能再仅仅依靠自己一人之力四面出击。必须让团队更快地成长起来,尤其是春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独当一面。这既是应对当前危机的需要,更是“百草轩”长远发展的基石。
她将春生叫到后院工坊,开门见山:“春生,外面的情形,你也看到了。对方换了打法,价格战、挖墙角、搞孤立,步步紧逼。我们不能再被动接招。”
春生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师父,我明白。他们是想拖垮我们。”
“不错。”林薇薇目光锐利,“所以,我们也要变。从今日起,‘固本培元膏’的日常生产和品质把控,由你全权负责。石头主要负责对外采购和应酬,阿木兼顾其他产品。你要尽快培养两个得力助手,帮你处理琐事。我们要把最核心的力量,集中在两件事上:一是守住‘固本培元膏’这块金字招牌,确保无人能仿其精髓;二是……要研制出新的、他们跟不上的东西!”
将核心产品的重担交给春生,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信任和考验。春生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兴奋的光芒:“师父放心!春生一定竭尽全力,守好咱们的招牌,绝不让您失望!”
自此,春生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他不仅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固本培元膏”的标准化工艺,对每一批原料的验收、每一道工序的火候都严格把关,更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他根据药材特性,改进了黄精“九蒸九晒”的晾晒架,使其受热更均匀;他还细心记录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熬膏的火候微调数据,使成品品质更加稳定。在他的主持下,“固本培元膏”的生产虽未扩大规模,但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却达到了新的高度。
更令人惊喜的是,春生开始展现出独立研发的潜力。一日,他拿着一个小本子找到林薇薇,有些忐忑地提出:“师父,我观察发现,购买‘固本培元膏’的顾客,多为中老年,常伴有夜尿频多或腰膝酸软之症。我在想,能否在膏方基础上,极微量地加入一味‘金樱子’,取其固精缩尿之效,或能更对症?当然,用量必须极谨慎,以免改变主方药性。”
林薇薇仔细听了他的分析,又查阅了金樱子的药性,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春生的想法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深刻理解主方原理基础上的合理微调,体现了其辨证施治思维的萌芽。她鼓励道:“想法很好!但金樱子性涩,加入膏中恐影响口感,且需考虑与方中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你不妨先小批量试制一些,找几位信得过的老主顾试用,收集反馈,再决定是否推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