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在汴水畔功败垂成、含恨南下的消息传开之时,关东联军的另一柄尖刀——孙坚所部,却以其一贯的悍勇与决绝,在另一条战线上高歌猛进,创造了联军起兵以来最辉煌的战绩,却也埋下了一颗足以颠覆其命运的种子。
自鲁阳誓师后,孙坚便以其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的身份,率领着麾下士气如虹的江东子弟,如同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一路向西,直扑洛阳。他的兵锋,首先指向了驻守在梁县以东的董卓部将胡轸。
胡轸,西凉宿将,性情粗豪,素来看不起关东诸侯,更对孙坚这等“南蛮”嗤之以鼻。两军对垒,胡轸轻敌冒进,被孙坚抓住破绽,设伏痛击,大败而逃,损兵折将。此战告捷,孙坚军威大震,更是缴获了大量辎重,士气愈发高昂。
消息传至洛阳(此时董卓主力及朝廷已西迁,但洛阳留有驻军),董卓虽已不在,但其留下的防线依旧不容小觑。为遏制孙坚兵锋,董卓麾下头号猛将、中郎将吕布,亲自率并州军精骑前来迎战。
吕布,字奉先,骁勇绝伦,号称“飞将”,更有赤兔马、方天画戟,天下难逢敌手。他率军与孙坚相遇于洛阳近郊。吕布自恃勇武,根本不将孙坚放在眼里,在两军阵前纵马挑战,气焰嚣张。
(吕布内心:孙坚何人?不过一江东匹夫!且看我斩其首级,扬我并州军威!)
然而,孙坚绝非浪得虚名之辈。他久经战阵,不仅个人武勇出众,更善于治军布阵。面对吕布的挑衅,孙坚沉着冷静,并未被其个人勇武所慑。他指挥若定,麾下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将领各率部曲,结成严密的军阵,与吕布的并州骑兵展开激战。
孙坚本人更是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挥舞古锭刀,冲锋在前。其悍不畏死的气势,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江东子弟在他的带领下,奋勇拼杀,与并州铁骑杀得难解难分。吕布虽勇,但在孙坚军严整的阵型和顽强的抵抗下,竟也占不到太多便宜,反而自身折损了不少兵马。最终,吕布见难以迅速击溃孙坚,又恐孤军深入被围,只得悻悻然引军退走。
(孙坚内心:吕布匹夫之勇耳!我江东儿郎,岂惧于你?)
连破胡轸、逼退吕布,孙坚兵锋所向披靡,关东联军中再无任何一支人马能与其争锋。他趁势进军,一路扫清残敌,终于在初平元年春末,率先踏入了那片已成焦土、鬼蜮的帝都——洛阳。
眼前的景象,即便是孙坚这等见惯了尸山血海的悍将,也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与刺骨的悲凉。
昔日巍峨的宫阙化作了断壁残垣,焦黑的木料与破碎的瓦砾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焦糊与尸臭。街道上荒草丛生,不见人烟,唯有野狗与乌鸦在废墟间觅食,发出令人心悸的鸣叫。二百里繁华,尽成丘墟;数百万生灵,或死或徙。满目疮痍,如同地狱再现。
孙坚下令部队在洛阳城外扎营,自己则率领部分亲随和文官,进入城内巡视。他首先来到了已是一片狼藉的皇宫区域,命令军士收敛散落的尸骨,尤其是尽可能辨认和安葬那些死于非命的皇室成员与公卿大臣的遗骸。随后,他又前往被董卓、吕布发掘破坏的皇陵区,目睹了陵寝被掘、尸骨暴露的惨状,更是怒发冲冠,切齿痛恨董卓。
(孙坚内心:董卓老贼!毁宗庙,掘陵寝,此仇不共戴天!吾必杀汝,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他下令军士尽力修复被破坏的陵墓封土,收敛散落的陪葬品(尽管大部分已被劫掠一空),试图恢复一丝对汉室先皇的尊严。
就在清理修复城南一处被严重破坏的甄官署(掌管砖瓦烧造及部分宫廷用器)遗址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署内有一口废弃的深井,据投降的旧宫人隐约提及,此井似乎与旧宫室有隐秘关联。孙坚命人戽干井水,下去探查。
几名胆大的兵士下到井底,在淤泥和杂物中摸索。突然,一人触碰到一个坚硬的物体,费力捞出,发现是一个用五彩丝绸严密包裹的朱红色小匣,虽浸水日久,但丝帛颜色依旧鲜艳,匣子质地更是非同一般。
兵士不敢怠慢,立刻将木匣呈送给井边的孙坚。孙坚心中一动,亲自接过,入手沉甸甸的。他屏退左右,只留程普、黄盖等几名绝对心腹在场,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木匣。
刹那间,仿佛有光华流转!匣内铺垫着金黄色的锦缎,锦缎之上,安然放置着一方玉印。此印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一角似以黄金补缀。翻过来看,刻有鸟虫篆字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饶是孙坚心志坚毅,此刻也不禁失声惊呼,心脏狂跳起来!他身边的程普、黄盖等人亦是目瞪口呆,呼吸急促。
(孙坚内心:传国玉玺!和氏璧所造,始皇所刻,乃天命所归之象征!怎会…怎会在此井中?是了!定是十常侍之乱时,掌玺宦官仓皇投于井中,董卓焚城,无人知晓,竟被我所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