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宛若长河奔涌不息。自洪荒主世界中,大禹王承天命、镇洪水,划九州、铸九鼎,开创夏朝基业,人族王朝纪元便正式开启。
夏朝历经四百余载风雨,终因末代君主夏桀暴虐无道,失了人心天命。有成汤者,以仁德聚民心,效法上古圣王,鸣条一战,革去夏命,建立起赫赫殷商,定都于亳,后屡次迁都,至盘庚时定于殷,故又称殷商。
商承夏制,礼乐文明渐趋完备,青铜铭文记载功烈,巫史文化沟通人神,传国六百余年,底蕴深厚,不可谓不辉煌。
然而,时至商朝末年,洪荒世界的整体格局,已与三皇五帝乃至夏初时那般神人杂处、巫风盛行的景象大不相同。
至高无上的天庭,在昊天上帝与瑶池金母的执掌下,统御三界,秩序日趋井然,天条约束仙神,使其不得轻易干涉凡间王朝运转。
那火云洞中,由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领衔的三皇,以及后续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大帝,其英灵凝聚人族大气运,默然镇压乾坤,为人族精神之不朽图腾,护佑族群绵延。
至于那几位证得混元道果、万劫不磨的天道圣人——太清道德天尊居于大罗山八景宫,玉清元始天尊坐镇昆仑山玉虚宫,上清灵宝天尊掌碧游宫截教道统,女娲娘娘于娲皇宫中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西方教接引、准提二位圣人亦在极乐世界弘扬妙法——他们的道统虽在人间亦有流传,门下弟子或入世修行,或建立旁支,但受制于天道大势与天庭规约,圣人们自身已极少直接出手干预人间王朝的更迭兴替。
至此,人族之事,其主导权愈发清晰地落在了人族自身的手中,兴衰荣辱,很大程度上系于其君王的德行与族群的选择。此乃人道发展之必然,亦是文明成熟之标志。
殷商王朝的巨舰,历经六百余年航程,传至第三十一位君主——帝辛(后世史书与演义中多以其贬号“纣王”称之)手中时,从表面观之,这艘巨舰依然庞大而强盛。帝辛此人,天赋异禀,绝非庸碌之辈。
史载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谓是天生的聪颖过人,膂力超群。继位之初,他也曾有过一番雄心壮志,并非一开始便是昏聩之君。
他面对东南方向的淮夷、徐夷等部族的侵扰,毅然发动大规模征伐,开疆拓土,将商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向东南,此举确实展现了其武略与魄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朝的边疆。
然而,正是这过人的才智与勇力,若缺乏相应的德行约束与敬畏之心,便极易滑向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深渊。
帝辛便是如此。随着在位日久,功业渐显,他性格中傲慢、独断的一面开始急剧膨胀。他渐渐听不进忠言,认为自己的智慧足以碾压群臣。
他宠爱有苏氏之女妲己,对其言听计从。这妲己,传闻其姿色绝伦,媚骨天成,然而在历史的迷雾与后世的演绎中,她的形象被赋予了诸多神话色彩。
有说她是上古妖狐一族得道,精擅幻化与魅惑之术,其入宫乃是感应到殷商国运将衰,天地间戾气汇聚,恰是异类修行者借此机缘汲取气运、扰动乾坤之时。
她的到来,如同一剂强烈的催化剂,并非殷商败亡的根本原因,却极大地加速了帝辛堕落的速度与王朝崩溃的进程。她投帝辛所好,引导其追求极致的感官享受与权力快感。
于是,帝辛晚年,种种弊政如溃堤之洪,汹涌而至。他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彰显君王之威仪,不惜耗尽民力,于国都朝歌大兴土木,建造宏伟奢华的鹿台。
这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台上楼阁亭榭,雕梁画栋,镶嵌奇珍异宝,其内积聚天下奇物,充盈酒池肉林,以供其与妲己日夜宴游。为了支撑这无底洞般的消耗,帝辛下令加重赋税,横征暴敛,使得本已困苦的百姓雪上加霜,怨声载道。
他发明炮烙之刑,以残酷手段镇压反对声音;他设置肉林酒池,行径荒诞不经;他疏远贤臣,如箕子、微子、比干等宗室重臣。其中,王叔比干以死直谏,竟被剖心而亡,其惨状令天地同悲,鬼神皆惊。此举彻底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也标志着帝辛在暴虐的道路上已无可挽回。
就在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统治根基不断松动之际,西方岐山之下,一个名为“周”的诸侯国,正如同潜藏于地底的巨龙,悄然积蓄着力量,等待腾飞之机。
周国,乃帝喾之后裔,其始祖弃(尊称后稷)在尧舜时期便以善植百谷、教民农耕而闻名,被舜封于邰地,开创了周人重视农耕的优良传统。
公刘时期,迁居于豳;至古公亶父时,为避戎狄侵扰,率族人南迁至岐山脚下的周原,遂改国号为“周”。古公亶父行仁政,深得民心,奠定了周室兴起的基石。
传至季历、姬昌(即西伯侯)父子,周国更是将“仁德”二字发挥到极致。西伯侯姬昌,后世尊为周文王,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与个人魅力的领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