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的慈宁宫,暖阁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桂花糕的甜香。林薇薇身着一身浅紫色绣玉兰花的宫装,坐在太后对面的锦凳上,手里捧着一盏刚沏好的雨前龙井 —— 自她晋封昭仪后,太后时常会以 “赏新茶”“尝点心” 为由召她入宫,次数比以往频繁了许多。
“薇薇,尝尝这盘枣泥糕,是御膳房新做的,用的是江南新贡的金丝小枣,甜而不腻。” 太后将一个描金瓷盘推到林薇薇面前,语气温和,眼神却带着几分审视。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太后鬓边的赤金镶珍珠簪子泛着柔和的光,却让暖阁内的氛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薇薇拿起一块枣泥糕,轻轻咬了一口,枣香浓郁,口感软糯,确实比寻常糕点精致几分:“多谢太后赏赐,这枣泥糕确实好吃,臣妾回去后也让小厨房学着做。” 她一边说着,一边留意着太后的心思 —— 自从上月皇帝透露出 “想立她为后” 的念头后,太后虽未明确反对,却总在见面时有意无意提及 “皇家规矩”,显然是有话要跟她说。
果然,太后喝了口茶,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关切:“薇薇,你入宫也有一年多了,如今已是昭仪,身份不同往日。哀家知道,陛下待你极好,可皇家子嗣终究是大事 —— 你看丽嫔入宫半年,上月已诊出有孕,你这边…… 可有好消息?”
“子嗣” 二字落下,林薇薇握着茶杯的指尖微微收紧。她知道,太后这话看似是关心,实则是在委婉提醒 —— 没有子嗣,既是她 “立后” 路上的短板,也让皇家传承多了几分不确定性。她抬起头,语气带着几分恭顺:“回太后,臣妾也盼着能为陛下诞下子嗣,只是此事需看缘分,臣妾会好好调理身体,不辜负太后与陛下的期盼。”
太后点了点头,眼神却未放松,继续说道:“你能这么想就好。哀家不是催你,只是皇家不比寻常百姓,子嗣兴旺才能保江山稳固。陛下如今只有两位皇子,还都是低位嫔妃所生,若是你能诞下皇子,不仅是你的福气,也是皇家的福气。” 她说着,手指轻轻摩挲着茶盏边缘,林薇薇清晰捕捉到她的心声:“薇薇这孩子品性、智慧都好,陛下也真心喜欢,可她父亲虽是吏部侍郎,却无显赫家世,背后没有勋贵支撑,若真立她为后,恐难服众,尤其是前朝那些保守派老臣,定会反对……”
“家世”—— 这果然是太后最大的顾虑。林薇薇心里瞬间明了,太后今日召她,不仅是催生,更是在试探她对 “立后” 的态度,看她是否有 “急功近利” 的心思。她深吸一口气,放下茶杯,微微躬身,语气比之前更显谦卑:“太后所言极是,臣妾明白皇家子嗣与江山稳固的重要性。只是臣妾入宫以来,所求不过是能陪在陛下身边,安稳度日,至于子嗣与后位,全凭陛下与太后做主 —— 太后与陛下觉得臣妾能担,臣妾便尽力;若是觉得臣妾不足,臣妾也绝不会有半句怨言。”
这番回应既表达了对 “子嗣” 的重视,又主动将 “立后” 的决定权交还给太后与皇帝,既不越界争抢,又显露出 “乖巧懂事” 的姿态,恰好化解了太后的顾虑。太后看着林薇薇眼底的真诚,紧绷的神色渐渐缓和,嘴角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你能这么想,哀家就放心了。哀家知道你不是贪心的孩子,也知道陛下对你的心意,只是立后之事关乎国本,需兼顾前朝后宫,不能只凭喜好,还需从长计议。”
“臣妾明白,太后考虑周全,臣妾都听太后的。” 林薇薇顺势回应,没有再多说一句 —— 她知道,此刻多说无益,越是不争,越能让太后放下戒心,也越能让皇帝在 “立后” 之事上有更多周旋的空间。
暖阁内的氛围渐渐轻松起来,太后开始聊起新年宫宴的安排,说要让林薇薇在宴会上 “多露露脸,让朝臣们看看昭仪的气度”。林薇薇一边应和着,一边悄悄松了口气 —— 她知道,今日这场 “谈话”,她算是顺利过关了,既没有暴露自己的野心,也让太后感受到了她的 “安分”,为后续 “立后” 减少了一道阻碍。
临近午时,林薇薇起身告辞。太后亲自送她到慈宁宫门口,还让宫女打包了一盒枣泥糕和一瓶安胎药:“这枣泥糕你带回去,慢慢吃;这安胎药是太医院特制的,你每日吃一次,好好调理身体,哀家等着你的好消息。”
“多谢太后恩典,臣妾定不负太后厚望。” 林薇薇接过东西,躬身行礼后,转身离开慈宁宫。走在宫道上,她看着手里的安胎药,心里满是感慨 —— 太后的这份 “恩典”,既是关心,也是提醒,提醒她 “子嗣” 对 “立后” 的重要性,提醒她在后宫中需更谨慎行事。
刚回到静云院,就见轩辕昭早已在暖阁等候。他看到林薇薇回来,连忙上前接过她手里的东西,语气带着几分关切:“今日去慈宁宫,太后跟你说什么了?没为难你吧?” 他一早便知道太后召林薇薇,心里一直惦记着,处理完政务就立刻赶了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