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萨迪纳的夜被一场罕见的四月暴雪侵袭,狂风裹挟着雪片,猛烈抽打着加州理工学院凝聚态物理实验楼高耸的窗户,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呜咽。室内恒温,灯火通明,与窗外的混沌暴烈恰成两个世界。李念墨立在巨大的数据分析屏前,指尖在冰冷触控板上飞速游移,屏幕上瀑布般倾泻的量子隧穿数据流映亮了她专注的眉眼,也映出眼下一抹因连续鏖战而生的淡淡青影。她穿着实验室常见的深色套头衫,长发随意挽起,只有腕上一块样式极简、却精度惊人的腕表,透露出些许不同。
“念墨,”同事安德鲁端着一杯热气蒸腾的黑咖啡凑近,压低了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你确定不需要眯一会儿?这组关联函数的验证至少还要跑两小时。”他瞄了眼屏幕上复杂到令人眼晕的矩阵,“你爸妈的基因到底是怎么组合的?给了你这种……非人类的精力?” 他半是调侃半是真心地感叹。
李念墨头也没抬,目光依旧锁在几个异常波动的节点上,嘴角却极轻微地向上弯了一下,清冷的声音在仪器低鸣中显得格外清晰:“安德鲁,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咖啡因只是透支,不是创造。至于基因……”她终于侧过头,眸子里闪过一丝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狡黠灵动,“大概是因为我出生在冬至,一年里夜晚最长、积蓄力量最深的时候?”1995年12月22日,大雪节气刚过,冬至。母亲方清墨曾无数次说起那晚医院窗外同样纷飞的大雪。
安德鲁正想继续贫嘴,李念墨放在控制台边的私人加密通讯器突兀地震动起来,屏幕闪烁着一个来自东八区、备注为“方院士”的加密通讯ID。她的神情几乎是瞬间柔和下来,指尖快过思维,迅速接通了安全线路。
“妈?”李念墨的声音带着不自觉的亲昵,背景里实验室的嗡鸣仿佛都安静了几分。
全息影像在加密通讯器上方稳定地浮现出来。方清墨身处一间简洁却极具科技感的书房,灯光温暖,几盆绿植点缀其间。她穿着质地柔软的家居服,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温和而敏锐,岁月沉淀下的睿智与从容清晰可见。中科院院士的日常,即使在家,也带着一丝严谨。
“念墨,”方清墨的声音透过跨越太平洋的加密信道传来,清晰而温柔,带着母亲特有的关切,“没打扰你关键实验吧?看天气预报,帕萨迪纳那边雪很大。”她的视线仿佛穿透了影像,仔细打量着女儿略显疲惫却依旧神采奕奕的脸庞。
“没关系,数据在跑着呢。”李念墨调整了一下姿势,让自己在母亲的目光里显得更精神些,“雪是挺大,不过实验室里四季如春。您那边呢?爸呢?”她习惯性地问道。
“他啊,”方清墨无奈地摇摇头,嘴角却噙着理解的笑意,“刚被一个紧急电话叫回部里了,安全无小事。”她没细说丈夫李玄策——国家安全部常务副部长的具体工作,但那份守护的份量,母女俩心照不宣。“临走前还念叨,说你这丫头别又熬通宵,实验再要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方清墨模仿着丈夫严肃中带着宠溺的语气,惟妙惟肖。
李念墨忍不住笑出声,清冷的气质瞬间融化:“知道啦!李部长的指示,小的收到!”她顿了顿,想起什么,“天枢呢?这个点,他应该还没睡吧?”提到那个小自己近八岁的弟弟,她的语气更加轻快。
“他?刚被他爸训了两句,撅着嘴回房间攻克他的物理竞赛题去了,憋着劲儿要证明自己呢。”方清墨眼中满是慈爱,“这孩子,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跟你小时候简直一模一样。不过,”她话锋一转,语气认真起来,“你上次传回来的那份关于新型量子材料在极端低温下界面效应的预印本,我和你爸都仔细看过了。”
李念墨的心微微提了起来,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像等待老师点评的学生。母亲方清墨不仅是她的妈妈,更是她学术道路上仰望的高峰之一。
方清墨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虚点了几下,似乎在调阅笔记,眼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光:“第二部分,第三小节那个关于无序势垒对相干长度影响的推论模型,非常大胆,也很有启发性。不过,我和你爸私下讨论时都觉得,或许可以引入一个动态关联因子的修正项,这样可能更贴近我们之前在超导异质结中观测到的某些非线性现象……”她的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直接切入最核心的学术探讨,那份属于顶尖科学家的敏锐和严谨瞬间取代了慈母的形象。
李念墨的眼神骤然亮起,如同暗夜中被点亮的星辰,方才的些许疲惫一扫而空。她几乎是下意识地抓过旁边的电子笔和触控板,一边飞快记录着母亲的关键词,一边语速极快地回应:“动态关联因子?对,我考虑过!但担心会破坏模型的简洁性……您是指参考你们去年在《Nature Physics》上那篇关于界面声子耦合的……”母女俩隔着浩瀚的太平洋,瞬间沉浸入只有他们这个层次才能完全理解的思维碰撞中。量子态、相干性、非线性响应……一个个专业术语在加密信道里跳跃,冰冷的实验室仿佛因这充满智慧的交流而升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