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浸染着破庙的断壁残垣,唯有几缕清冷的月光,固执地洒在林昭然手中的那张拜帖上,映出纸面微微的象牙光泽。
风从坍塌的屋檐间穿行而过,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旧时讲经人诵到悲处时那一声轻叹。
林昭然指尖轻抚拜帖,触感温润如初春的玉璧,澄心堂纸特有的细腻纹理在指腹下悄然延展,仿佛承载着某种不容轻慢的重量。
字迹是馆阁体,笔锋藏而不露,一笔一画都透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内敛,墨香淡而不散,混着夜露的湿气,竟生出一丝冷峻的压迫感。
署名“问学者沈某”,而非“内阁首辅沈砚之”。
这五个字,与其说是谦逊,不如说是一道精心布置的藩篱,将一场关乎国本的理念之争,巧妙地圈定在“私人问学”的范畴之内。
他想将滔天巨浪,收束于茶盏之中。
林昭然的指尖轻轻划过那“沈”字,指腹传来微涩的墨痕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其主人落笔时的沉稳与算计——那不是书写,是布局。
她不是来屈服的,他是来试探,来收编的。
以私下会谈的方式,避开万民瞩目,消解她借由民间讲学聚起的势;再以“求知”的姿态,将她置于“师者”的高位,从而让她亲口说出的话,都成为日后可以被他定义、被他掌控的“学问”,而非足以燎原的“道”。
她将拜帖递给一旁的守拙。
这位自幼护她周全的汉子,眉宇间满是毫不掩饰的警惕。
他接过纸张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粗略扫过,闷声道:“小姐,这是鸿门宴。他若真心求教,何须如此做派?”声音低沉如石碾过地,震得檐角残灰簌簌落下。
“他不是来赴宴的,是来摆宴的。”林昭然的声音很轻,却如金石般坚定,字字落地有声,“他想让我们入他的局,遵守他的规矩。可惜,我们不在他的棋盘上。”她站起身,在清冷的月光下缓缓踱步,布履踏过碎瓦,发出细碎的脆响,“守拙,我们不设座,不奉茶,也不接这张帖子。”
守拙眼中闪过一丝困惑:“那……就这么将当朝首辅拒之门外?”
“不,我们开门。”林昭然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唇边笑意未达眼底,却如月下薄霜般清冷,“去取一块木牌来,就挂在庙门上。柳明漪会替你写好字。”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牌上只写十个字:问可纳,答须自得。”
守拙咀嚼着这十个字,喉结滚动,仿佛在吞咽某种无形的重量。
他转身离去时,脚步沉重,踩在泥地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不接帖,是拒绝他设定的“私人问学”身份;不设座,是不承认他有平起平坐的资格;不奉茶,是撇清一切人情往来。
而这块木牌,则是林昭然的回应,是她立下的规矩——你可以带着问题来,但答案,我不会给你。
道,不是用来传授的,是用来寻的。
她看着守拙离去的背影,轻声自语:“他要问,我们就给他一个没有答案的门。看他进,还是不进。”风掠过她耳畔,发丝轻扬,像无声的应和。
消息很快传到了程知微那里。
他听闻“悬牌拒见”之策,抚掌赞叹,随即眼中精光一闪。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林昭然这看似消极的防御,实则是一记最凌厉的逼迫。
沈砚之那种掌控欲极强的人,绝不会容忍自己被如此轻慢地挡在门外。
他必然会来,而且,为了维持他“私人问学”的体面,他极可能会孤身前来。
这正是程知微等待的机会。
他深知,沈砚之的一举一动,都在巡防司乃至更深层的密探监视之下。
首辅的安危,是国之大事。
他反其道而行之,踱步到自己暂借的巡防司值房,故作不经意地与当值的司吏闲聊,言语间,状似无意地泄露出一句:“听闻城西那座破庙,近日竟有人翻找出几本前朝的禁书,也不知是真是假。”
禁书二字,如同一滴滚油落入冷水。
那司吏眼神瞬间变了,呼吸一滞,连手中茶盏都微微倾斜,茶水泼洒在案上,洇开一片深色痕迹。
程知微却仿佛浑然不觉,又将一份“内府采买单”递过去,请他代为转交。
无人知晓,那采买单的夹页里,藏着一角从旧书上撕下的残页,上面模糊印着几个《飞言录》的字样——那是前朝第一禁书。
在那个文字即罪的年代,哪怕是一角泛黄的纸片,只要沾上“禁”字,便足以点燃整个官府的神经。
接下来的三天,破庙外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巡防司的密探换了三拨,皆伪装成香客与樵夫;城中流言四起,有人说首辅要亲赴讲学,也有人说那庙已被列为禁地。
而林昭然每日依旧讲学如常,仿佛不知风暴将至。
守拙每夜守门至天明,手始终按在刀柄上。
他不怕沈砚之不来,只怕他带兵而来。
三日后,黄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