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的召唤若有若无,张三丰并未急于直奔感应源头,而是遵循着一种“游历悟道”的心境,携弟子方晓,一路且行且看,体悟这方天地六百年后的风土人情。这一日,师徒二人来到了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美誉的川东北重镇——南充,此地亦因历史上盛产甜橙,而得“果城”之雅称。
晨光熹微,嘉陵江上的薄雾尚未散尽,南充城却已在一种鲜香热辣的烟火气中苏醒。师徒二人循着当地人推荐,走进一家老字号的顺庆米粉店。店面不大,却坐满了食客,空气里弥漫着骨头熬制的高汤醇香与红油辣子的热烈气息。
“师父,这南充人一大早,吃得可真够劲道。”方晓看着邻座一位大爷熟练地将炸得金黄酥脆的“油干”按进滚烫的米粉汤里,发出“滋啦”轻响,不由得咽了咽口水。
张三丰微微一笑,感受着这浓郁的市井生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国时便为军事重镇,张飞曾镇守阆中,陈寿于此着《三国志》。千年文脉与江湖气息交融,养出的民风自是刚烈中带着通透,这饮食亦是如此,看似简单,却讲究一烫二鲜三绵长,内蕴乾坤。”
很快,两碗热气腾腾的米粉端上桌。雪白的米粉浸润在酱色汤底中,盖上炖得软烂的牛肉臊子,再撒上香菜、葱花,红绿相间,令人食指大动。方晓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先喝一口汤,只觉汤头醇厚,鲜香直冲味蕾,再夹起一筷米粉,入口果然绵软爽滑,与嵩山之上的清修饮食截然不同,别有一番风味。
“的确鲜美!”方晓赞道,又好奇地拿起一个旁边买的锅盔灌凉粉,咬一口,外皮干香酥脆,内里凉粉麻辣爽滑,脆与柔、香与辣在口中交织,堪称绝配。
张三丰细嚼慢咽,品味着的不仅是食物,更是这弥漫在街头巷尾、沉淀在历史砖石中的“人间道”。他隐隐感觉,体内那已臻练气后期巅峰的修为,在这红尘烟火的浸润下,似乎更加圆融活泼了几分。
用罢早餐,师徒二人信步来到南充一处颇有名气的古玩市场。市场依着一条老巷而建,青石板路两侧店铺林立,更多的是沿街摆开的地摊,售卖着各式各样的旧物、文玩、瓷器、铜钱,真假混杂,人声鼎沸,考验着买家的眼力与运气。
张三丰神识微展,如同无形的涟漪扫过市场。大多数物件灵气全无,不过是些寻常旧物,偶有几件带着微弱的老气或煞气,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他此行,更多的是感受此地人文气息,看能否触类旁通,加深对川北机缘的感应。
就在他们走过一个拐角时,前方一阵喧哗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只见一个摊位前围了几个人。摊主是一位看起来约莫十七八岁的少女,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衣,梳着简单的马尾,面容清秀,却带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倔强与沉静。她摊位上摆放的东西不多,主要是几本线装古籍、一些零碎的玉件和几枚锈迹斑斑的古钱。
与她争执的是几个穿着花哨、神态倨傲的年轻人,为首的是一个戴着金链子的胖青年,趾高气扬,身后跟着两个身材魁梧、眼神凶悍的保镖。
“小丫头,别给脸不要脸!贾少看上你这几本破书,是给你面子!一千块,够你这种摆地摊的吃几个月了!”一个跟班指着少女呵斥道。
那被称作贾少的胖青年,手里正拿着一本纸张泛黄、封面无字的古籍,随意地翻看着,眼神轻蔑:“就是,本少爷最近正好想研究研究古书,装点门面。你这书连个名字都没有,破成这样,一千块顶天了!”
少女紧紧抿着嘴唇,眼神清澈而坚定,伸手要去拿回那本书:“不卖。这是家传之物,非卖品。请你还给我。”
“家传?”贾仕仁(贾少)嗤笑一声,手腕一缩,躲开少女的手,反而将书捏得更紧,“就你?穿成这样,还有家传?骗鬼呢!我看就是不知道从哪个废品站淘来的!今天这书,本少爷要定了!阿龙,阿虎,给她钱,拿书!”
他身后一名保镖立刻掏出一叠钞票,就要往摊位上扔,另一名则伸手要去夺贾仕仁手中的书,准备强行完成“交易”。
“你们……光天化日,强买强卖,还有没有王法!”少女气得脸色发白,却毫不退缩,一把按住摊位上的书,另一只手依旧固执地伸向贾仕仁,眼神倔强得像一头受伤的小兽。
方晓看得眉头紧皱,低声道:“师父,他们太过分了!”
张三丰的目光落在那个少女身上,更准确地说,是落在她紧按着摊位古籍的手上,以及她那宁折不弯的眼神里。这心性,在这浮躁尘世,倒也难得。更让他微微在意的是,那少女身上,似乎萦绕着一丝极淡的、与这南充古城历史沉淀相合的文华之气,虽然微弱,却颇为纯净。
“嗯。”张三丰淡淡应了一声,迈步上前。
就在那名叫阿虎的保镖手即将碰到何影姿,贾仕仁一脸得意之时,一道平和的声音响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