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之事,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涟漪层层扩散,将“周先生”之名推向了蓉城特定圈层的风口浪尖。面对这主动汇聚而来的关注与潜在的纷至沓来的求诊,张三丰并未选择闭门谢客,亦未借此大肆张扬,而是以一种更符合其心性、也更显超然的方式,顺势而为,将“行医”一事,纳入了新玄门立足都市的正式轨道。
小院位于蓉城文化区边缘,毗邻风景秀丽的青江,远离主干道的喧嚣,独享一份静谧。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是典型的仿古建筑,却又不失现代功能的便利。这里原是某位雅士精心打造的书画院,因主人迁居海外而闲置,如今被李家动用人脉,以极快的速度、且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协调到了周辰名下,作为“玄门医馆”的馆址。
这一日,院门首次敞开,迎接它的主人。张三丰负手立于庭院中央,目光扫过这方天地。院落不大,却布局精妙,有嶙峋假山,有一方浅池,几尾锦鲤悠游,更有几株年份不短的翠竹与老梅,环境清幽雅致。
“位置尚可,气息也还算干净。”他微微颔首。更难得的是,此地虽处都市,地脉却隐隐与青江水汽相连,自带一股流动的生机,对于调和病气、安养身心颇有裨益。
他并未急于安排内部装饰,而是先沿着院墙和几个关键节点缓步行走,指尖偶尔凌空虚点,或是将几块看似普通的鹅卵石按照特定方位嵌入土中。方晓与何影姿紧随其后,能隐约感觉到,随着师父的动作,院落内外的气息似乎变得更加凝聚、清灵,外界的嘈杂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薄膜过滤,院内的空气则愈发令人心神宁静。这并非简单的心理作用,而是张三丰以筑基期的修为,结合此地格局,悄然布下了一个简易的“聚灵清心阵”,虽远不及凌云山秘境,但用于日常调理、隔绝窥探,已是绰绰有余。
“医馆之事,由芷琪主理,对外接洽,一应庶务,皆由她决断。”张三丰对身旁的林芷琪说道,语气是绝对的信任。
林芷琪用力点头,俏脸上既有兴奋,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周大哥,我一定尽力做好。”
“医馆规矩有三。”张三丰看向众人,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其一,非现代医学束手无策之疑难杂症,不治。其二,日诊不过三,宁缺毋滥。其三,诊金不拘金银,可视情况,收取人情承诺、稀有药材、孤本典籍、或是……特殊的信息。”
这第三条规矩,尤其显得奇特,却最符合张三丰与新玄门当下的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世俗的财富,更是稀缺的资源与关键的人情网络。
医馆的筹备工作在一种高效而低调的氛围中展开。
林芷琪无疑是明面上的核心与最忙碌的人。她凭借林家和李家的人脉,迅速组建了一个极小但绝对可靠的服务团队,负责预约登记、药材管理、日常清洁等事务。她自己则开始整理周辰传授的一些基础药理知识和那晚治疗李源时所用的针法心得,并着手规划药房与诊疗室的布局。她身上那混合着现代医学严谨与古中医玄妙的气质,与这医馆的氛围相得益彰。
方晓的责任则更为内敛而关键。他不再仅仅是司机和弟子,更是医馆隐形的守护者。他仔细勘察了小院的每一个角落,熟悉每一处视野盲区,体内太极真气流转,灵觉提升到极致,确保任何未经允许的靠近都能被他第一时间感知。同时,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何影姿,教她如何通过气息辨别来者是否怀有恶意,将安保意识融入日常。
何影姿对充斥着药香的环境感到新奇而适应。她主动向林芷琪请教药材的辨识与药性,她那“通明剑心”带来的敏锐感知,让她对药材蕴含的“气”(寒热温凉)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学起来事半功倍。闲暇时,她便在小院中练习周辰传授的筑基吐纳之法,气息与这院落的阵法隐隐相合,进步神速。
而远在基地的秦雪,虽然人未亲至,却通过加密网络送来了她的“礼物”——一套高度集成、伪装巧妙的安防监控系统。摄像头被巧妙地隐藏在屋檐、竹节甚至假山石纹之中,信号传输加密,与基地主机相连,能实时监控医馆内外动态,并具备自动预警功能。这现代科技与玄门阵法的结合,使得这小院的防护堪称铜墙铁壁。
医馆并未举行任何开业仪式,只是在某个清晨,于那古朴的木门上,挂上了一面低调的乌木牌匾,上书三个苍劲古朴、却无落款的字——“玄门医馆”。
即便如此低调,第一位预约的病人,还是在开馆当日准时抵达。正是墨老爷子,陪同着他那位从京城远道而来的老友,国学泰斗季怀远老先生。
季老年约七旬,面容清癯,但眉宇间锁着一股化不开的疲惫与痛楚,行走间需墨老稍稍搀扶。他这顽固头风已纠缠多年,近来愈发严重,发作时头痛欲裂,目眩耳鸣,几乎无法进行他最钟爱的学术研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