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拾贝的乐趣和礁石垂钓的收获,如同开胃小菜,已然让这群山里来客领略了大海慷慨的一面。然而,那片蔚蓝的深邃之处,仿佛永远藏着更多的秘密与诱惑,吸引着他们去探索更远的未知。尤其是麻松山和牛晓云,骨子里那份属于猎人的冒险基因,在熟悉了沿海的浅滩后,开始渴望驶向更广阔的水域。
这个机会,很快被于振军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在与王老汉和村里其他老人闲聊时,多次听他们提起距离望海屯大约七八海里外的一座无人小岛。老人们称之为“驼腰子岛”,因其形状中间凹陷两头隆起而得名。据说那岛上偶尔有海鸟聚集,早年也有胆大的渔民上去捡过鸟蛋,但因为岛周暗礁较多,停船不易,加上缺乏淡水,久而久之便去得少了。但老人们的只言片语中,也透露出那附近海域鱼虾似乎格外肥美。
“松山,晓云姐,”于振军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着感兴趣的光芒,“我综合分析了老人们的说法,那座‘驼腰子岛’周边水域,很可能因为洋流和暗礁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饵料丰富,说不定真有不同寻常的收获。值得一去。”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麻松山和牛晓云的积极响应。探索未知,寻找新的猎场,这是刻在他们本能里的东西。
麻松山再次找到王老汉,提出想租用他的“辽营号”去探一探那座驼腰子岛。王老汉有些犹豫:“那地界儿可不近,暗礁多,航道不熟容易搁浅。岛上也没啥看头,荒得很。”
“王大爷,您放心,我们就远远绕一圈看看,绝不冒险靠太近。您让大侄子帮我们开船,工钱我们照付,再加一份风险钱。”麻松山态度诚恳,给出的条件也优厚。
看在麻松山他们之前大方和为人实在的份上,王老汉最终答应了,派了他的大侄子王小柱负责开船,再三叮嘱一定要小心。
第二天,天气晴好,风浪不大,是个出海的好日子。“辽营号”载着麻松山、牛晓云、于振军以及好奇非要跟来的董良玉和董良菲(其他女眷留在岸边),向着远方的海平线驶去。王小柱技术熟练,小心地操控着船只,避开已知的暗礁区。
越是靠近驼腰子岛,海水的颜色越发深邃湛蓝。海鸟明显多了起来,成群结队地绕着岛屿飞翔,发出嘈杂的鸣叫。岛屿的轮廓逐渐清晰,果然如名字一般,中间低洼,两侧是陡峭的岩石山脊,上面覆盖着稀疏的绿色植被。
就在船只绕着岛屿外围缓缓航行时,眼尖的牛晓云忽然指着船侧不远处的海面:“看那里!”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片海水颜色似乎有些异常,不是纯粹的蓝,而是泛着一种隐隐的、如同墨汁渲染开的微黑,并且水面之下,似乎有无数细小的银光在闪烁跳动!
“是鱼群!好密的鱼群!”王小柱惊呼道,“像是……像是大对虾!我的天,这么多!”
对虾!那可是值钱的海货!麻松山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能下网吗?”
王小柱观察了一下水流和礁石分布,摇摇头:“这地界太险,暗礁多,拖网不行,容易挂底撕破。只能用小挂网或者虾笼试试水。”
虽然不能大规模捕捞让人有些遗憾,但这个发现已经足够令人兴奋。船只继续缓缓前行,寻找合适的下网地点。
靠近岛屿背阴的一面,这里风浪稍小,水色更加清澈。于振军扒着船舷,仔细看着水下,忽然又有了新发现:“你们看礁石上!那黑乎乎的一片,是不是……鲍鱼?!”
这话如同一声惊雷!鲍鱼!那可是海珍里的金子!
麻松山和牛晓云立刻扑到船边。阳光透过清澈的海水,能见度极好。只见那黝黑的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吸附着一个个碗口大小、甚至更大的黑色贝类!那厚实的外壳,那独特的形状,不是鲍鱼是什么?!而且看那密度和个头,远超他们在近海零星发现的那些!
“真是鲍鱼!老天爷!这……这得有多少啊!”董良玉捂住嘴,激动得声音发颤。
董良菲也看得目瞪口呆,喃喃道:“这……这不成堆了吗?”
麻松山只觉得心脏砰砰狂跳,血液都涌上了头顶。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观察:这片礁石区面积不小,而且处于背光面,水流相对平缓,确实是鲍鱼喜欢的生长环境。看那鲍鱼的个头和色泽,绝对是上等货色!
“小柱哥,这地方,能靠近点吗?或者有没有地方能下锚?”麻松山急切地问。
王小柱也被这景象惊呆了,他努力回忆着:“这块……好像有个小凹口,水比较深,也许能试试……但得非常小心!”他小心翼翼操控着船只,如同走钢丝般,一点点挪向那片礁石区的一处凹陷处。
终于,船只在距离礁石群十几米的地方艰难地停稳了下锚。这个距离,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那令人震撼的景象——那简直不是零星的鲍鱼,而是一片鲍鱼铺就的黑色“地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