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少年团现在的粉丝在徐达召开的临时直播中终于确认了一件事,徐达是个疯子。
徐达通过自己和所有成员的社交媒体召开粉丝过来观看临时直播,开播做的第一件事就让所有粉丝震惊到无以复加。
他居然宣布直接解散官方粉丝俱乐部,包括但不限于组合与所有成员的个人粉丝俱乐部。
而防弹少年团的其他成员也是跟着一起啊发疯,他们居然对此毫无意见,全力支持徐达的决定。
自从接手了RED VELVET的全权制作权,金敏英的确信守承诺,把南韩最强大的运营能力展示给徐达看,同时还让徐达与方时赫派人过来学习。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徐达从派过去的团队那里得到很多的反馈,结合起他在美国了解到的造星体系,他感受到了现在南韩这个体系体现出来的很不对劲的地方。
南韩的偶像产业的起源就是李秀满和SM公司,而李秀满一开始只是结合了美国迪士尼以及日本杰尼斯的模式,再加一点南韩的东西,最后推出了一炮而红的HOT。
虽然李秀满瞄准的目标是别人的钱包,但知道2013年以前,SM或者整个南韩的偶像产业还是以内容为基准,通过贩卖梦想来获取粉丝群体手里的金钱。
所以一开始的粉丝群体虽说攻击性也很强,但是最期待的还是自己偶像能够产出优质的作品,展现精良的舞台。
所以一二代男团女团能够生存下来的都是以业务能力强着称,同时粉丝群体对于男女团相互接触的宽容度更加高,先有情书,后有我们结婚吧这种收视率极高的偶像恋爱综艺。
但2013年中段开始,就是防弹少年团刚出道那会,整个环境开始产生了剧烈的变化。
商业才是现在偶像产业的意识形态本质,偶像产业的目的不再为了满足大众审美和娱乐等方面的的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利润,偶像因此成为了公司贩卖的商品。
对于这一点,最直接的证明来自新生代的粉丝自身。
他们自己其实就把偶像当成了商品,他们的崇拜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商品拜物教。
粉丝热衷于统计偶像的数据指数,他们并不太在乎偶像作品本身的价值。偶像出了新歌,他们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去下面作品下方刷评和点赞,而不是认真的欣赏音乐。
他们崇拜的,骄傲的,不是偶像推出的作品,而是偶像可以获得的交换价值。在这种文化工业体系之中,即使公司推出的是毫无个性的文化垃圾,粉丝也会先天地选择服从,而不是思考。所谓的七年长约、陪你长大,不过是一种宣传口号。
它宣称着引导陷入困惑的的人们,其实是用虚假的冲突同粉丝自己的冲突做交换。表面上偶像为自己的粉丝排忧解难,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解决任何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上的问题。
偶像产业制造出的是一种介于性欲与爱欲之间的长期刺激机制。这种刺激极致有一种内在的冲突性,粉丝要长期关注一个偶像,投入时间精力和感情,他们会因此对于偶像有一种本能的性欲望。
但是又因为偶像和他们的粉丝年龄都偏低,这些欲望要么就处于潜意识当中,要么可能会被内心的道德声音所压制,所以很少会被公开表达。
偶像产业以一种禁欲的方式维持着性欲的结构,粉丝与偶像看似建立起了长期的精神连接,符合人的爱欲需求,可是这种连接是脆弱和自我重复的、它不不指向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一个被娱乐公司构造出来的人设,一个经过滤镜和心里加工的幻想。
在这个幻想中,粉丝可以逃避情感的复杂波动,只处理那些可控的、愉悦的部分,通过抱团的方式强化这种幻想的美好。
徐达从来不认为这类型的粉丝对于他/她所喜爱的偶像的爱是真诚的,因为他们不爱偶像的真实面貌,偶像之所以不能谈恋爱,不是因为这会干扰偶像的业务能力,而是因为这会使得粉丝无法继续把他们当成幻想对象。
因此,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性欲的满足,也不是真实大爱欲。而只是一种没有否定性的,可以带来愉悦的长期消费。
在这个过程中,偶像从一个个体变成了被物化的人。
既然这是一种长期的消费模式,那为了维持它,南韩的娱乐公司主要要做的就不是提升产品质量或者业务水平。
他们不想吸路人粉,他们只想通过营销、宣传、广告的方式把追星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广告在这个时代是无所不能的,他的作用不再是帮助消费者了解全面的信息、选择商品,而成为了一种控制网络舆论的手段。
为了更好的销售商品,广告宣传完全可以撇开商品的真实内容,增加许多虚假的成分。在娱乐产业中‘人设’这个词最能体现广告在这个时代的翻烂。
徐达认为娱乐公司给偶像组合设定的人设本质就是谎言,现在南韩的偶像市场环境已经从当初的靠好作品赚钱,转向了靠好广告赚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