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五月,襄阳。
董卓伏诛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看似平静的天下局势。这消息比任何军情都快,通过商旅、流民、乃至各方细作,以惊人的速度传递四方,自然也第一时间摆在了荆州之主林羽的案头。
州牧府议事堂内,烛火通明,核心文武齐聚,气氛却与往日商讨内政时截然不同,充满了山雨欲来的紧绷感。
林羽端坐主位,手中那份由“谛听营”死士拼死送出的密报已被传阅一圈。堂下,蒯良、蒯越、韩嵩、周芷、周猛、张浑、马岱等人,面色各异,但眼中都闪烁着震惊与思索的光芒。
“董卓…竟真的死了…”韩嵩抚着长须,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感慨,“王允王子师,真乃社稷之臣!吕布…唉,勇则勇矣,其行不足论也。”他对吕布的背主行为显然不齿。
蒯越目光锐利,迅速分析道:“主公,董卓暴毙,看似大快人心,然关中局势,恐将急转直下!王允虽忠,然性刚直,未必能驾驭住骄兵悍将。西凉余部李傕、郭汜等人,岂肯坐以待毙?长安…必有大乱!”
蒯良点头附和:“二弟所言极是。且天子蒙尘久矣,如今脱得桎梏,关东诸侯,谁不欲迎奉天子,挟之以令诸侯?中原之地,恐将再起波澜!”
周猛性子急,闻言立刻抱拳:“主公!这可是天赐良机!董卓一死,群龙无首,咱们正好出兵北上,或取关中,或图中原,总不能落在曹操、袁绍后头!”
张浑较为持重,摇头道:“周将军莫急。关中路远,且有潼关之险,我军鞭长莫及。中原诸侯环伺,我军贸然北上,恐成众矢之的。还需从长计议。”
马岱则道:“末将以为,或可西向图之?益州刘璋暗弱,汉中张鲁割据,若能取之,则据长江上游,可成鼎足之势!”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唯有周芷静立林羽身侧,目光始终落在林羽身上,观察着他的反应。
林羽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他心中远比武将们想的更为复杂。他深知历史走向:王允掌权后因处置失当,逼反李傕、郭汜,二人攻入长安,王允被杀,吕布败逃,汉室再遭劫难,天下进入更混乱的军阀混战时期。而曹操,将在此乱中迎来最大机遇——迎奉天子!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拐点!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触发重大历史拐点“董卓之死后的战略抉择”。系统提供基于历史走向的推演分析(高风险)。】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止住众人的争论。堂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诸位,”林羽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董卓之死,确为巨变。然,福兮祸之所伏。此刻贸然行动,非为智举。”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点向长安:“关中,确为形胜之地。然,西凉军余部尚在,其必反扑。王允能否稳住局面,犹未可知。我军若此时西进,必与惊弓之鸟般的西凉军死战,胜负难料,即便胜,亦伤亡惨重,且远离根基,易为他人所乘。”
手指移向中原:“中原,四战之地,袁绍、曹操、陶谦、袁术,乃至新近得势的吕布,犬牙交错。我军北上,以何名目?勤王?诸侯皆可勤王!届时,非但迎不到天子,反可能陷入混战泥潭,消耗实力。”
最后,他手指重重落在荆州:“荆州,乃我等根本!经年经营,方有今日气象。当此乱世,稳守根本,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他环视众人,目光深邃:“然,静观非坐视!我等需做三件事!”
“其一,严密监控关中、中原动向!‘谛听营’需倾尽全力,我要知道长安每时每刻的变化,要知道曹操、袁绍等人的一举一动!”他看向周芷。
周芷郑重点头:“妾身明白,已加派人手。”
“其二,整军经武,以备不虞!各军加紧操练,储备粮草军械,水陆军皆需保持临战状态!一旦时机出现,我要能迅速出击!”他看向周猛、张浑、马岱。
“末将遵命!”三将轰然应诺。
“其三,广布恩信,结交四方!以刘荆州(刘琦)名义,遣使往长安,向王允、天子道贺,表明荆州拥戴之心!同时,加强与益州刘璋、交州士燮的联系,稳固后方!对曹操、袁绍,亦需遣使通好,暂稳其心!”他看向蒯良、韩嵩。
“臣等领命!”蒯良、韩嵩拱手。
林羽的策略清晰明了:以静制动,巩固根本,等待最佳时机。这符合他一贯稳健的风格,也深深契合了当前波谲云诡的局势。
众文武闻言,心服口服,齐声道:“主公英明!”
战略既定,庞大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林羽坐镇襄阳,如同一个冷静的棋手,密切关注着棋盘上风云变幻。
“谛听营”的情报如雪片般飞来:
- 王允掌权,诛杀蔡邕,士林震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