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的秋冬,在北方战火连绵、诸侯纷争的喧嚣中,荆州却难得地迎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日。
岘山大捷的余威犹在,北面的袁术偃旗息鼓,东面的孙策忙于收拾残局、稳固庐江,西面的刘璋安守益州,南面的士燮偏安交趾。林羽抓住这宝贵的战略间隙,将重心完全转向内政,精耕细作,力图将荆州打造成真正的铁桶江山。
襄阳州牧府的书房内,烛火常常亮至深夜。林羽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简牍文书之中,批阅着来自各郡县的政令、军报、税赋账目。蒯良、韩嵩时常陪坐一旁,就具体事务提供建议。
“主公,南阳郡奏报,去岁推广的区种法成效显着,垦荒新田亩产增两成,请求今岁在全州推广。”蒯良递上一份公文。
林羽仔细看过,点头道:“准。令各郡仿效,遣精于农事之吏督导。另,着工曹研制新式曲辕犁,力求省力增效。”
“主公英明。”蒯良记录下来,又道,“荆南四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太守联名上表,言境内山越时有扰动,请求增拨军资,加强武备。”
林羽沉吟片刻:“山越之患,剿抚并用。准其所请,增拨部分军资。另,命其开设边市,以盐铁布帛易其山货木材,施以怀柔。可选派干吏,入山宣喻王化,授其耕种之法,渐收其心。”
“喏。”
这般细致入微的治理,并非易事。林羽虽有两世见识和系统辅助,但也需结合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与蒯良等本土贤士反复商讨。他深知,乱世中,坚实的内部基础远比一时的军事胜利更为重要。
这一日,林羽难得有暇,在周芷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巡视襄阳城外的屯田军寨。
时值初冬,田野略显萧瑟,但沟渠纵横,田埂齐整,可见平日修缮之功。军寨中,士卒们除了操练,也参与垦殖,半兵半农,以减轻粮草压力。见到林羽到来,将士们纷纷行礼,眼神中带着敬畏与热忱。
林羽与几个老卒闲聊,询问收成、军饷发放是否及时,可有困难。老卒们见主公平易近人,激动地一一作答,言说日子比从前在郡兵时好过许多。
“能得士卒用命,不仅靠厚赏,更需体恤其艰辛。”林羽对身旁的周芷感叹道。
周芷微微颔首,轻声道:“主公仁德,将士自然归心。”她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冬装,外罩一件林羽所赠的狐裘,更衬得肌肤胜雪,眉眼如画。经过近两年的朝夕相处,她在林羽面前已不再如初时那般拘谨,偶尔也会流露出几分女儿情态。
林羽看着她被寒风吹得微红的脸颊,心中一动,解下自己的披风,欲为她披上。
周芷微微一怔,脸颊更红,下意识地后退半步,低声道:“主公,使不得…”
林羽的手停在半空,随即坦然一笑,将披风收回:“是我唐突了。芷儿,此处风大,我们回去吧。”
一声“芷儿”,叫得自然无比。周芷心头如小鹿乱撞,低头轻“嗯”一声,跟在林羽身后,心中却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甜意。
【周芷好感度+5。当前好感度:58(情愫暗生)。】
回到州牧府,已是傍晚。马澹早已等候多时,呈上“招贤馆”本月简报。又有数名寒门士子或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前来投效,其中不乏可造之材。
“主公,近日有一颍川士子,名唤石韬,字广元,避乱来荆,其人谈吐不凡,尤精政务,可堪一用。”马澹推荐道。
“石广元?”林羽记得这也是历史上蜀汉的一位官员,虽不及诸葛亮等耀眼,亦是实干之才。“好,便请先生考察后,量才授职。”
人才如涓涓细流,不断汇聚,这才是长久之道。
晚膳后,林羽常与周芷在府中园林散步,商议“谛听营”送来的各方情报。北方,曹操在兖州大力剿抚黄巾,实力快速膨胀;袁绍与公孙瓒在幽州边界摩擦不断;袁术在南阳龟缩,但与其兄袁绍的口水仗愈发激烈。东南,孙策在袁术麾下屡立战功,声名鹊起……
“孙伯符…真乃虎子也。”林羽叹道,“其父死于我手,此仇恐难化解。”
周芷宽慰道:“主公不必过虑。孙策虽勇,然其寄人篱下,受袁术节制,短期内难成气候。且我荆州有汉水之险,水军日强,彼纵有恨,亦难飞渡。”
林羽点头,但心中已将孙策列为未来重要威胁之一。
除了军国大事,两人也会聊些轻松话题。周芷会向林羽请教一些她感到新奇的知识(源自林羽的现代思维),林羽则喜欢听她讲述荆州的风土人情、士林轶事。月色下的回廊,常常留下他们并肩而行的身影,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愈发亲近。
这一夜,林羽处理完公务,见窗外月色皎洁,信步来到周芷独居的小院外。只见院内,周芷正凭栏望月,身姿窈窕,侧脸在月光下宛如玉雕。
林羽驻足片刻,正欲转身离开,以免打扰,却听周芷轻声唤道:“是主公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