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梦之逐光征途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军事理论研讨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讲台上,教授指尖划过那架歼-8模型的机翼,金属机身反射的光斑在他鬓角的白发上跳跃。周围的玻璃柜里,歼-20、空警-500的模型静默陈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教授转过身,目光扫过端坐的学生们,这架歼-8的机翼下还挂着老式空对空导弹,而隔壁的歼-20,弹舱里藏着的霹雳-17能打穿三百五十公里的苍穹。这不仅仅是装备的迭代,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用焦虑和执着铺就的逐光之路。
刘佳佳下意识地攥紧了笔,笔杆在掌心留下四道浅浅的压痕。她总觉得课本上那些冰冷的参数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此刻阳光正好落在教授身后的世界地图上,太平洋两岸的距离在比例尺上不过一掌之遥,可她知道,真实的技术鸿沟曾像马里亚纳海沟般深邃。
教授,她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我爷爷总说他们那时候看美国的F-22,就像看神话里的神兵。真的有过用八架歼-8换一架F-22的说法吗?
教授弯腰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封皮上军工日志四个字已经褪色。2005年,我在西北某试验场见过这本日志。他翻开纸页,钢笔字迹力透纸背,这里写着:F-22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飞鸟。我们的歼-8雷达,在百公里外连飞鸟都分不清。
顾华推眼镜的动作顿了顿,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作为兵器发烧友,他电脑里存着上千张战机剖面图,但此刻那些精密的线条突然变得模糊。也就是说,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当时的空战就像拿着弓箭对抗狙击枪?
更残酷。教授的指尖在日志上轻轻敲击,2007年美军红旗军演,F-22对阵三代机打出144:0的战绩。咱们的军工人员在简报室看完录像,整栋楼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沙声。有个老工程师当场把搪瓷缸捏扁了,说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得让中国战机装上隐身衣
廖泽涛猛地坐直身体,T恤上印的歼-20图案被撑得微微变形。我知道!成飞的厂房里有块黑板,上面写着隐身不是魔术,是数学。他们用了八千多个公式,才算出那个菱形机头的最佳角度!他说着突然压低声音,我爸是机床厂的,他说那几年给飞机做蒙皮,公差要求比头发丝还细,师傅们眼睛熬得全是血丝。
教授赞许地点点头,走到教室中央的沙盘前。2011年1月11日,成都黄田坝机场。当歼-20的鸭翼划破晨雾时,总设计师杨伟的手在颤抖——他口袋里揣着速效救心丸。沙盘上的歼-20模型被阳光镀上金边,首飞成功那天,试飞员李刚走出座舱,对着围观的科研人员敬了个礼,三百多号人突然就哭了,像一群受了委屈的孩子。
陈一涵悄悄抽出纸巾按了按眼角。她想起去年参观航空博物馆时,讲解员指着歼-20的残骸模型说:这是静力试验毁掉的第三架原型机,机翼断裂时的载荷数据,让设计师们三天三夜没合眼。此刻那些冰冷的金属碎片仿佛有了温度,在记忆里灼烧出清晰的印记。
可歼-20列装那天,我却在总装车间看到了奇怪的一幕。教授的声音突然低沉,本该庆功的酒桌上,老厂长把酒杯往桌上一墩:别高兴得太早!美国佬的预警机在两千公里外就能看见咱们,隐身战机单打独斗就是活靶子!
小景云的手指在桌下绕着书包带,这个总爱走神的男生此刻却听得格外专注。就像武侠小说里,再厉害的剑客也怕弓箭手?他突然冒出一句,引来周围同学的轻”笑,却被教授认真地接了话。
比喻得好。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现代空战是体系的较量。2015年美军联合铆钉演习,一架E-3预警机指挥四架F-35,在半小时内击落了27架模拟敌机。咱们的军工团队看完推演视频,连夜成立了三十七个攻关组,墙上贴满了破除平台迷信的标语。
刘佳佳突然想起爷爷相册里的一张老照片:几个穿着蓝工装的人围着一台老式雷达,背景里的标语是人在阵地在那时候咱们连像样的预警机都没有吧?她追问时,马尾辫随着动作扫过肩膀。
空警-2000立项时,世界上能造预警机的国家不超过五个。教授走到空警-500模型前,指尖点过机背上的圆盘雷达,总师王小谟带着团队在安徽山沟里待了八年,硬生生用算盘算出了雷达的波束轨迹。有次调试设备时突然停电,老工程师们举着蜡烛继续画图纸,蜡油滴在手上都没察觉。
顾华突然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我查到过红剑-2018演习的数据!咱们的歼-20和空警-500配合,打出了108:0的战绩!他的笔尖在数字上重重划过,墨水晕开了小小的黑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