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时分,苏明远独坐于寓所之中,一盏青灯如豆,映照着他瘦削的面庞。桌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宣纸洁白如雪,但他却迟迟不敢下笔。
窗外夜风阵阵,吹得梧桐叶片簌簌作响,如泣如诉。这声响仿佛将他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山村——那里有青山如黛,溪水潺潺,还有一个怀着朴素理想的少年,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读诗书。
我究竟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苏明远轻声自语,声音在静谧的夜中显得格外清晰。
今日与李德修的谈话,如当头棒喝般击碎了他对仕途的许多幻想。那些关于官场潜规则的描述,那些关于生存之道的忠告,无不在挑战着他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更令他不安的是,他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认同李德修的选择。
这种转变何时开始的?苏明远努力回想,从乡试到会试,从举人到进士,从山村到京城,他的思想轨迹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记得初到县城参加乡试时,他对那些送礼请托的行为还感到愤慨,认为这是对科举制度的亵渎。但当他看到那些才学不如自己的人因为有了而高中,而一些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却名落孙山时,他开始对这个世界的公平性产生了疑问。
到了京城,这种疑问更加强烈。在文人雅集上,他见识了表面文雅背后的政治算计;在茶楼谈话中,他了解了朝廷内部的派系争斗;在拜访名师时,他学会了如何在展现才华的同时避免锋芒过露。每一次经历,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的认知。
最令他感到不安的是,这些改变并非被迫接受,而是他主动的适应和学习。当他发现某些之举确实能够带来实际效果时,他甚至感到了一种微妙的满足感。
苏明远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记得在家乡时,父亲常常指着这些星辰教导他:做人如星辰,当有恒定之志,不因风云变幻而改变方向。
可是现在,他还能说自己保持着当初的方向吗?
或许,他喃喃自语,适应环境也是一种智慧。如果一味地固执己见,最终只会像德修兄说的那样,被这个世界淘汰出局。
这个想法一出现,立刻让他感到一阵恐慌。这不正是他曾经最鄙视的那种思维方式吗?为了生存而放弃原则,为了成功而背叛理想?
他想起了在乡塾中读过的《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时的他,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君子应有的品格。可是现在,他开始质疑这种理想主义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完全的坚持是否真的有意义?如果坚持的结果是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那这种坚持还有什么价值?
苏明远重新回到书案前,提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知易行难,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该如何取舍?
写完这句话,他又陷入了沉思。李德修的话在他耳边回响:你能改变这个环境吗?不能。那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适应它,要么被它淘汰。
这话虽然残酷,但却有着无法反驳的现实逻辑。一个人的力量确实有限,尤其是在这个等级森严、规则复杂的社会中。如果不学会适应和妥协,很可能连发挥作用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适应的边界在哪里?妥协的底线又在何处?
苏明远想起了另一位古代先贤的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许,这就是答案。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应该有不同的行为准则。重要的不是死守某种教条,而是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根本方向。
他又在纸上写道:君子之道,贵在变通。但变通不等于变质,适应不等于同流合污。
写到这里,苏明远感到心中稍微轻松了一些。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感到痛苦和矛盾,正是因为还保持着内心的道德底线。如果真的彻底堕落了,反而不会有这种挣扎。
那么,什么是他不能妥协的底线呢?
苏明远闭上眼睛,努力寻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良久,他睁开眼睛,在纸上郑重地写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环境如何复杂,初心不可改变。
这就是他的底线——为民请命的使命。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京城,无论是面对权贵还是面对百姓,这一点都不能改变。
至于其他的妥协和变通,只要不违背这个根本原则,或许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要想真正帮助百姓,首先得让自己在这个体系中生存下来,并且获得足够的影响力。
苏明远想起了一个古代的典故:春秋时期的管仲,为了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曾经做过许多在当时看来有争议的事情。但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才使得齐国强盛,百姓安康。后来的孔子评价他说:管仲之器小哉!但同时也承认: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个例子给了苏明远很大的启发。历史上的许多贤臣,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道德楷模,但他们都在自己的时代和环境中,找到了实现理想的现实路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