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放榜后的第七日,京城的秋意渐浓,梧桐叶黄,晨风带着丝丝凉意。苏明远正在客栈中研读《贞观政要》,忽闻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却是一位身着绯袍的吏部司员,神情严肃地站在门外。
可是苏明远苏进士?那司员拱手询问,声音中带着公务的严肃。
正是在下。苏明远连忙回礼,心中忐忑,知道这必定是关于官职分派的消息。
吏部尚书传召,请苏进士即刻前往吏部听候分派。司员取出一纸公文,递交给苏明远,请务必在申时之前到达,不得有误。
苏明远接过公文,只见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新科进士苏明远,着即日赴吏部听候官职分派。吏部尚书王钦若。官印鲜红,文书严谨,透着朝廷机构的威严。
送走司员后,苏明远的心情五味杂陈。等待了数日的官职分派终于有了消息,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即将面对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快速整理衣冠,换上最正式的官服,准备前往吏部。
走出客栈,秋日的京城显得格外宁静。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官员的车轿经过,车轮在石板路上发出有节律的声响。苏明远一边走,一边思考着即将到来的面谈。他知道官职分派并非纯粹按照殿试成绩决定,家世背景、人脉关系、个人表现都会成为考量因素。
吏部坐落在皇城内侧,是朝廷六部之一,专管官员的任免升降。建筑宏伟庄严,飞檐斗拱,彰显着这个机构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守门的官兵见到苏明远出示的公文,立刻恭敬地引路进入。
穿过几进院落,苏明远被带到一间偏厅等候。厅内已经坐着几位新科进士,有的神情紧张,有的若有所思,还有的在轻声交谈。他认出其中几张熟悉的面孔,都是殿试时一同参加的同窗。
明远兄!王景仁起身招呼,脸上带着紧张的笑容,你也收到传召了?看来今日是要统一分派官职了。
苏明远点头坐下,环顾四周,发现李文华和张子明这样的一甲前三名并不在此处,显然他们的去向已经另有安排。剩下的都是二甲、三甲的进士,命运如何全在今日一决。
听说王尚书为人严谨,最重品德才干。有人低声议论道,前几科分派官职时,他都会亲自面试,询问治政理念。
那倒不用太担心。另一人接口道,我等既然能够金榜题名,想必才学品德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要看朝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种议论让苏明远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官僚制度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工作分配通常有相对透明的标准和程序;而在这里,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少数权势人物的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远大于客观标准。
正当众人忐忑等待时,一位身着紫袍的官员走了进来。他年约五十,面容威严,双眼深邃锐利,举手投足间透着久居高位的威仪。众人立刻起身行礼,知道这就是吏部尚书王钦若。
诸位进士免礼。王钦若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今日召诸位前来,是要进行官职分派。朝廷用人,不仅看才学,更重品德。诸位能够金榜题名,说明学问不差,但能否成为好官,还需实践检验。
他缓缓踱步,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仿佛要透过外表看到内心深处。大宋立国百余年,能有今日繁荣,全赖历代贤臣良将的努力。诸位即将踏入仕途,当以前贤为师,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念。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苏明远从中听出了深层的含义。王钦若在强调品德的同时,也在暗示忠诚的重要性。在这个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一个官员的政治立场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
现在本官要逐一询问诸位的志向和想法。王钦若在主位坐下,王景仁,你先来。
王景仁上前行礼,神情恭敬而紧张。王钦若询问了他的家世背景、学问专长,以及对当前时政的看法。王景仁的回答中规中矩,既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忠心,也展现了对朝廷政策的支持,但缺乏独特的见解和深度的思考。
接下来几位进士的面试过程大同小异,都是按照标准的模式回答问题,力求不出错误而非追求出彩。苏明远仔细观察着王钦若的表情变化,发现这位尚书大人虽然表面上保持着威严的神色,但眼中偶尔闪过的失望神情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显然,王钦若希望看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创新的人才。这个发现让苏明远对自己即将到来的面试有了新的策略思考。
苏明远。王钦若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考。
苏明远起身上前,深深行礼。王钦若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仿佛要将他的内心完全看透。在这种审视下,苏明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激发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斗志。
你的殿试答卷,本官已经仔细阅读。王钦若缓缓开口,关于边患问题的见解,颇有新意。但本官想问的是,你为何希望到地方任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