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过:初到清远时的青涩和忐忑,推行改革时的艰难和阻力,看到成效时的欣慰和满足,面对考察时的紧张和坚持...每一个片段都那么清晰,每一份情感都那么真切。
大人,外面有百姓求见。王伯轻声禀报道。
这么晚了?苏明远有些疑惑,让他们进来吧。
很快,张里正带着几个村民代表走了进来。他们手中捧着一面绸缎制作的锦旗,上面绣着民之父母四个大字。
大人,张里正的声音有些哽咽,听说您要离开了,我们几个村的百姓凑钱做了这面锦旗,想表达一下心意。
苏明远接过锦旗,触手温暖。这不仅仅是一面锦旗,更是百姓们对他三年来工作的认可和感激。
大人,您在清远县做的好事,我们都记在心里。一个老农民擦着眼泪说道,您走了以后,谁来为我们主持公道啊?
乡亲们,苏明远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我虽然要离开了,但清远县的事业会继续下去。县衙里还有很多好官员,他们会继续为大家服务的。而且,我们建立的那些制度会保护大家的利益。
另一个村民担心地问道:大人,那些大户会不会在您走了以后报复我们?
这个问题确实让苏明远担心。在古代社会,地方豪强的势力根深蒂固,一旦失去强有力的制约,他们很可能会反弹。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苏明远认真地说道,我会在离任前做好安排,确保各项制度能够继续执行。而且,朝廷对地方治理越来越重视,不会允许任何人破坏已有的成果。
送走村民代表后,苏明远继续写他的告别信。这一次,笔下的文字流畅了许多:
清远父老乡亲:明远即将奉调进京,心中万分不舍。三年来,蒙诸位信任支持,得以在清远这片土地上实施一些改革措施。虽有成效,但仍有不足,深感愧疚。
离别在即,有几句话想对大家说:第一,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希望大家珍惜并维护;第二,教育是立身之本,希望家长们继续支持义学,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读书;第三,团结是力量之源,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明远虽离清远,但心系于此。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清远的山山水水,不会忘记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愿清远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此致敬礼!苏明远拜别。
写完这封信,苏明远感到心情轻松了许多。该说的话都说了,该做的事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坦然面对新的挑战。
正月初八,苏明远正式离任。按照惯例,新任县令会在他离开后到任,但朝廷特别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员来暂时代理县政,确保过渡期的稳定。
送行的那天,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从县衙到城门,道路两旁站满了自发前来送别的百姓。他们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复杂的仪式,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用目光送别这位为他们做了很多好事的县令。
马车缓缓启动,苏明远坐在车中,透过车窗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义学的孩子们齐声背诵着《千字文》,那清脆的童音在晨风中传得很远;水库边的农民们举着锄头和铁锹,向他致敬;连一些曾经反对他的人,此时也默默地站在人群中,神情复杂。
当马车驶出城门的那一刻,苏明远回头看了一眼清远县城。阳光下,城墙显得古朴而庄严,炊烟袅袅升起,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和美好。
三年了,苏明远在心中默默地说道,三年的时光,三年的奋斗,三年的成长。我从一个迷茫的穿越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父母官。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马车渐行渐远,清远县城在视野中变得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但苏明远知道,那里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成为他永远的牵挂和动力。
前方的路还很长,京城的挑战还在等待着他。在那里,他将面对更复杂的政治环境,承担更重大的责任,也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忘记在清远县学到的东西: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实干就是最好的口号,诚实就是最高的智慧。这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将指引他在官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马车在官道上颠簸前行,苏明远闭上眼睛,开始在心中规划着即将到来的京城生涯。户部员外郎,这个职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那里,他将有机会参与国家层面的财政改革,将在清远县积累的经验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但他也清楚,京城的政治环境远比地方复杂。那里有各种派系的争斗,有复杂的利益关系,有更加激烈的权力博弈。在那样的环境中,如何既保持初心又善于应变,如何既坚持原则又懂得妥协,这些都是他需要学习的课题。
不过,苏明远睁开眼睛,看着前方的道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清远县的三年已经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方法,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