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熙宁三年正月初三,新春的爆竹声刚刚散去,清远县衙就迎来了一队特殊的客人。为首的是一位身穿紫袍的中年官员,腰悬金鱼袋,气度不凡,身后跟着十余名随从,仪仗森严。
苏明远正在书房中处理年后的第一批公务,听到通报后心中一紧。能够在新年伊始就有如此规格的官员造访,必然有重大事情发生。
快请进来。苏明远整理衣冠,迎到门外。
来人正是朝廷内侍省的宦官刘承宗,手中捧着一道黄绢诏书。他看到苏明远后,神情肃穆地说道:清远县令苏明远接旨!
苏明远心中震撼,连忙跪下:臣苏明远接旨!
刘承宗展开诏书,用尖细的嗓音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治国之要,在于得人;用人之道,在于知才。苏明远任清远县令三载,政通人和,改革有方,深得民心,堪为地方官员之典范。特召入京,授户部员外郎,专司财政改革事宜。钦此!
听完诏书,苏明远的内心五味杂陈。这道诏书不仅确认了他即将进京的消息,更明确了他的新职务——户部员外郎,专司财政改革。这意味着朝廷对他在清远县的财政改革成果高度认可,希望他能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臣苏明远叩谢皇恩!苏明远恭敬地接过诏书。
刘承宗的神情稍微缓和了一些:苏大人,恭喜高升。不过咱家还有几句话要私下与你说。
苏明远连忙请刘承宗到内室详谈。
苏大人,刘承宗压低声音说道,这次调你进京,可不是一般的升迁。朝中正在推行新政,王相公急需得力助手。你在地方的改革经验,正是朝廷所需要的。
苏明远点头:下官明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刘承宗继续说道:不过,京师不比地方,政治环境复杂得多。王相公虽然位高权重,但反对新政的势力也不小。你进京后,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既要坚持改革理念,又要学会政治智慧。
这番话让苏明远对即将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清远县,他主要面对的是地方豪强的阻挠;但在京城,他将面对的是朝廷内部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复杂博弈。
敢问刘公公,下官何时进京?苏明远询问道。
正月十五之前必须到京。刘承宗回答,户部那边已经在等着你了。对了,王相公还特别交代,让你把在地方改革的具体经验整理成册,进京时一并带上。
苏明远心中一动。王安石要他整理改革经验,说明朝廷确实有意在全国推广类似的措施。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送走刘承宗后,苏明远独自坐在书房里消化这个消息。从县令到户部员外郎,虽然品级相差不大,但政治意义完全不同。在地方,他是一方父母官,相对独立;在朝廷,他将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面更广,但约束也更多。
大人,这是天大的好事啊!师爷赵文渊兴奋地说道,户部员外郎,那可是朝廷要职!
苏明远摇头:文渊,你想简单了。职位高不一定就是好事,关键看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京城,我将面对的挑战比在清远县大得多。
他站起身来,在房中踱步:而且,调我进京专司财政改革,说明朝廷对我的期望很高。如果做不好,不仅是个人仕途的问题,更可能影响整个改革事业。
赵文渊若有所思:大人说得是。不过,您在清远县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相信在京城也能有所作为。
希望如此吧。苏明远深吸一口气,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交接工作,不能让清远县的改革事业因为我的离开而中断。
接下来的几天里,苏明远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各项交接事宜。首先是整理三年来的治理经验,按照王安石的要求编写成册。这份材料不仅要详细记录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做法,还要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为朝廷推广提供参考。
文渊,你帮我整理一下财政改革的具体数据。苏明远分配任务,要包括改革前后的对比,重点突出公平性和效率的提升。
仲文,你负责整理教育改革的材料。义学的办学模式、资金来源、教学效果,都要详细记录。
德明,你整理司法整顿的案例。要说明如何打击腐败,如何建立监督机制。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整个县衙都为苏明远的进京做准备。但在忙碌的同时,一种离别的愁绪也在悄悄蔓延。
正月初八这天,苏明远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陈老爷。
自从上次考察团事件后,陈老爷一直比较低调,很少在苏明远面前露面。今天他主动登门,让苏明远颇感意外。
苏大人,听说您要高升进京了?陈老爷的态度比以前恭敬了许多。
有此安排。苏明远平静地回答,陈老爷今日前来,有何指教?
陈老爷有些尴尬地搓着手:大人,之前我们之间有些误会,都是小人目光短浅,不识大体。现在想想,您的改革确实是为了清远县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