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朝会,秋日的晨光透过大殿的雕花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苏明远怀着忐忑的心情步入殿中,手中紧握着那份倾注了自己一个月心血的边疆治理方案。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满朝文武分列两侧。今日的朝会显然与往日不同,除了常朝的重臣外,还特意召集了一些边疆事务的专门官员,可见皇帝对这个方案的重视程度。
苏爱卿,皇帝开门见山,一月之期已到,你的边疆治理方案准备得如何了?
苏明远出列,恭敬地说道:回陛下,臣已按期完成方案,请陛下过目。
他将厚厚的方案呈上,皇帝接过后简单翻阅了几页,点头道:朕已大致浏览,内容详实,考虑全面。现在你向诸位大臣详细阐述一下主要内容,让大家讨论。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这正是他展现才华的关键时刻。
诸位大人,苏明远朗声说道,臣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我朝边疆治理面临四大难题:军事防务被动、行政治理僵化、经济发展滞后、民族关系紧张。针对这些问题,臣提出四位一体的治理方案。
他走到大殿中央,声音清晰而有力:
第一,军事防务现代化。臣以为,传统的被动防守策略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应该建立预警在前,机动在中,坚守在后的三层防御体系。在边疆重要地区设立情报收集点,及时掌握敌情;组建快速机动部队,能够快速增援各个方向;在关键要塞驻扎精锐守军,确保不失。
兵部尚书李德昭皱了皱眉:苏大人,你所说的情报收集和机动防御,具体如何实施?边疆地域广阔,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苏明远早有准备:李大人所问甚是。臣建议建立烽火传讯快马接力相结合的通信网络。在重要山头设置烽火台,白天举烟,夜间举火,传递基本军情;同时建立快马驿站,传递详细信息。如此可保证重要军情在两日内传达京师。
这个回答让李德昭微微点头,但他又问道:机动部队的组建需要大量精锐士兵,军费开支必然不小,户部能否承受?
户部尚书王文正立即接话:正是臣所忧虑的。目前国库并不宽裕,大幅增加军费恐怕力不从心。
苏明远不慌不忙地回答:两位大人所虑极是。但臣的方案并非简单增加军费,而是要提高军费使用效率。传统上,我朝在边疆驻扎大量军队,军费开支巨大,但实际效果有限。臣建议减少常驻军队数量,但提高军队质量,这样总体军费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可能减少。
王文正有些疑惑:减少军队数量,如何保证边防安全?
这就涉及到臣方案的第二个要点,苏明远继续阐述,行政治理特色化。传统的边疆治理往往是朝廷派遣汉族官员,采用内地的行政模式。但边疆民族众多,风俗各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往往效果不佳。
臣建议,在边疆地区实施因俗而治的政策。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可以册封为土官,让他们参与到地方治理中来。这样既能减少行政成本,又能提高治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能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
礼部尚书张大人立即提出质疑:苏大人,册封土官,岂不是承认了他们的独立地位?这与我朝的统一政策是否相符?
这个问题很尖锐,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苏明远早有预案:
张大人所虑有理。但臣所说的土官,并非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他们必须接受朝廷的册封,按朝廷的政策行事,定期向朝廷汇报工作。只是在具体的行政方式上,可以保留一些民族特色。
这就如同我朝在南方各州县,也会根据当地风俗调整政策一样,只要不违背朝廷的基本原则,适当的灵活性是有益的。
张大人若有所思,但还是说道:此事关系重大,需要谨慎考虑。
苏明远点头表示理解,然后继续:第三个要点,经济发展差异化。边疆地区经济落后,是许多问题的根源。民众生活困苦,自然容易被敌对势力收买;地方财力不足,自然难以维持有效的治理。
因此,臣建议对边疆地区实施特殊的经济政策。减免税收,鼓励贸易,修建道路,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西北地区可以发展畜牧业和毛织业,西南地区可以发展矿业和药材业。
工部侍郎出列问道:苏大人,修建道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工程浩大,如何保证资金和人员?
苏明远回答:这确实是个难题。但臣认为可以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雇佣当地民众参与建设,既解决了人员问题,又增加了当地收入,一举两得。至于资金,可以通过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来筹措。
比如,传统上朝廷在边疆驻扎大量军队,后勤补给费用巨大。如果采用新的防御策略,减少常驻军队,节省下来的资金正好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解释让工部侍郎点头认同,但户部的一位官员又提出问题:减免税收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这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增加支出岂不矛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