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奶妈留着,将来好送黛玉的灵柩回南方。
鹦哥等小丫头,仍旧服侍老太太。
宝玉本就想念黛玉,由此及彼,又想到跟着黛玉的人都已散去,更加郁闷。
郁闷到没办法的时候,忽然又想起黛玉死得这么明白,肯定是离凡返仙去了,反而又高兴起来。
忽然听到袭人和宝钗在谈论探春出嫁的事,宝玉听了,“啊呀”一声,哭倒在炕上。
把宝钗、袭人吓了一跳,都过来扶起他,问:“怎么了?”
宝玉哭得说不出话,定了定神,才说:
“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姊妹们一个个都散了。
林妹妹成了仙去了。
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反正也不天天在一块儿。
二姐姐呢,碰上一个混账透顶的东西。
三妹妹又要远嫁,以后都见不着了。
史妹妹又不知道要去哪儿。
薛妹妹也有了婆家。
这些姐姐妹妹,难道一个都不留在家里,就单单留我做什么?”
袭人连忙又拿话劝解。
宝钗摆了摆手说:
“你不用劝他,让我来问他。”
于是问宝玉:
“依你的想法,要这些姐妹都在家里陪着你到老,都不考虑终身大事吗?
要是说别人,或许还有别的想法,你自己的亲姐姐妹妹,别说没有远嫁的;
就算有,老爷做主,你又能有什么办法?
别以为天下只有你一个人疼爱姐姐妹妹。
要是都像你这样,连我也不能陪你了。
大凡人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你怎么反倒更糊涂了!
这么说的话,我和袭姑娘都到一边去,让你把姐姐妹妹们都叫来守着你。”
宝玉听了,两只手拉住宝钗、袭人说:
“我也知道。可为什么散得这么早呢?
等我化成灰的时候再散也不迟啊。”袭
人捂住他的嘴说:
“又胡说!
才这两天身体好点,二奶奶才吃了些饭。
要是你又闹起来,我也不管了。”
宝玉慢慢觉得她俩说的都有道理,只是心里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勉强说:
“我明白,就是心里烦得慌。”
宝钗也不理他,暗中叫袭人快给他吃点定心丸,慢慢开导他。
袭人便想告诉探春,说临走前不用来辞行。
宝钗说道:
“这怕什么?等过几天,等他心里明白些,还得让他们多聊聊天呢。
况且三姑娘是个很明白事理的人,不像那些虚伪的人,肯定会好好劝劝他。
他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正说着,贾母那边打发鸳鸯过来说:
“知道宝玉旧病又发,叫袭人劝说安慰,叫他不要胡思乱想。”
袭人等应了。
鸳鸯坐了一会子去了。
那贾母又想起探春远行,虽不备妆奁,其一应动用之物,俱该预备,便把凤姐叫来,将老爷的主意告诉了一遍,即叫她料理去。
凤姐答应了,回到自己房中,便开始盘算起来。
她想:
“虽说老爷在外任,一应事情都有衙门里的规矩,可探春是姑娘家出门子,总得体体面面的。
那些衣服首饰虽说都是现成的,可也得挑拣出最上等的来。
还有铺盖、帐幔、桌椅等物,虽说那边也能置备,可到底不如家里的合式。
再者,路上的盘缠、赏人的银子,也得早早的预备下。
还有跟着去的人,也得挑选妥当了,才不致误事。”
想到这里,便叫平儿过来,将这些话细细的说了一遍,又吩咐道:
“你先把姑娘们的衣服首饰,都拿出来,拣那好的包上几包,再把铺盖、帐幔等物,也拣上等的收拾出来。
我再去回了太太,问她还有什么吩咐。”平儿答应着去了。
凤姐又来到王夫人房中,回明了贾母的话。
王夫人道:
“你瞧着办罢,该怎么预备就怎么预备。
只是别太费了,也别太省了,总得大家看着合适才好。”
凤姐又说了些闲话,才回到自己房里。
只见平儿已将东西收拾停当,又将跟去的人,开了一个单子,呈与凤姐。
凤姐看了,点了点头,说道:
“就是这几个人罢。你再去告诉林之孝家的,叫她把车辆、马匹都预备齐整了。”
平儿去了。
过了几日,贾政的家书到了,上面写着:
“诸事妥贴,不必挂念。
惟镇海总制求亲之事,已蒙应允。
择于×月×日迎娶,届期即着人送三姑娘到任所。”
王夫人看了,便叫人把信送到贾母那边去。
贾母看了,心中欢喜,便吩咐凤姐道:
“你可别误了日期,早些把三姑娘的东西收拾好了,等那边的人一到,就好起身。”
凤姐答应了,回去又赶着料理了几天。
看看日期已近,探春也知道此事,只是暗暗的伤心落泪。
她想:
“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偏又遇着这么一个糊涂娘,也不知是前世的什么冤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