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课闹革命期间,她到外地串联,与同校的汤伟相恋,回到奎龙后结了婚,去年生下一个小外孙女。
贲海燕还没稀罕够,就和外孙女分开了,心里满是不舍与牵挂。
二女儿张美艳今年20岁,下乡去了奎龙保东农场。
到了三线之后,贲海燕越发想念她们,对身边的张美艺关心也就少了许多,没想到老三竟如此调皮,野得都快上天了。
贲海燕走到教案桌前,放下教材,扫视了一遍同学们和黑板。
贲老师是五年级的班主任,教室里有九个学生是她在奎龙保东子弟小学时的学生,还有几个是她在奎龙一个住宅区熟悉的小孩。
这些孩子上学期间经常停课闹革命,后来搬迁又耽误了一段时间,学习成绩都不太好,但多数孩子都很听话,李雷顺也在这个班级。
黑板擦得很干净,她环顾教室里的三十三名学生,说道:“现在开始上课,首先我们学习毛主席指示:‘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读完主席讲话,她接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上数学课,内容是四则运算。我们先温习几个定义,除法。”
贲海燕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书写,“在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贲海燕讲课、提问,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下课铃响后,她回到教研室。
教研室里,后勤筹备组副组长冉海正站在窗前。
贲海燕刚坐下,冉海就走了过来,俯下身小声问道:“贲老师,你家小艺去石嘴岩了吗?”
“去啦,这女孩子没个女孩子样了,你家小欣是不是也去了?”
“那可是带头的,孩子大了,没法管。”
“校长,这帮孩子可怎么办?不上学,也不上班,在家待着也不是个办法呀!”
“是啊,不过近期应该能解决。宋总指挥找我来三线的时候,谈过三线的优势,其中就有招工,解决孩子就业的问题。他说指挥部已经打过报告,这群孩子,还有占房占地的老百姓,民工中优秀的下乡青年都能招工入厂。”
“好事啊,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批下来?”
“应该快了。”
“老冉,你说的是真的?”同一办公室的工宣队队长听到招工的事儿,很感兴趣,急切地问道。
“说是这么说。”
“那可太好了,不过我是个工人,对政策有点不明白。城镇户口的小孩入厂,粮食关系没问题,下乡回城有政策的也应该行,但农村孩子不考学、不参军,户口没变,粮食关系能办吗?他们可是农村户口呀!”
“我也不清楚具体怎么办,听说行,不过现在还在保密阶段,要保密。”
“没问题。”
工宣队队长表示会保密,贲海燕自然也没问题,只是她没有表态,而是在认真批改孩子们的作业。
下班回到家,贲海燕看到张美艺正在做饭,心里很高兴,于是表扬了蹲在灶台前烧火的姑娘:“这才像个姑娘的样子。”
张美艺听到妈妈表扬,扬起头说:“还是你老姑娘行吧,都知道做饭了。”
“哎呦!姑娘,你脸上的黑灰是怎么弄的?”
“劳动者手上、脸上是脏的,但心灵是干净的。”
“对,我姑娘说得对,劳动者就应该不怕脏不怕累。”推门进屋的爸爸张小会对姑娘的话表示认可。
吃晚饭时,贲海燕问张小会:“老张,我们学校的冉海你熟悉吗?”
“不熟,但知道这个人。”
“今天,他说招工的事。”贲海燕一边吃饭,一边提醒张美艺,“出去千万别说,不太好。”
“放心吧,我不会说的。”
“冉海说的,能是真的吗?他和我一样,都是一个单位筹备组副组长,能知道多少事儿?”
“他说是听宋东方说的。”
“那可能是真的,以前征老百姓家地的时候说过以后让入厂,动员同志们来的时候也讲过解决孩子的工作,只不过一直都是听说,没个准信。”
吃完饭,贲海燕将要洗的碗放入盆中,从缸里舀水时看见自行车摆在旁边,于是说:“老张,咱家应该建个仓房,车子推屋里不方便,也不干净。”
“是应该建,有好多人说要建,但都没动手,大家都在等指挥部命令呢。没有命令不好建,再等等吧,有人建了咱们再建。”
张小会为人善良,但胆子比较小,这一点贲海燕心里很清楚。
他们两人的父亲在同一个单位,都是奎龙市警察。
当年两家大人给他们定下了娃娃亲,两人从小一起上学,国高毕业后,贲海燕上了师范特修班,张小会上了技工所。
毕业后,两人结婚生子,日子过得平淡安稳。
那年日本投降,共产党来了。
贲海燕的父亲是市郊区警察所所长,张小会的父亲是这个所的副所长,两人带着队伍投了共产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