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气氛逐渐缓和。小林甚至向吴晓梅请教起刺绣技法,认真记录每种纹样的正确名称和含义。务婆虽然虚弱,但还是应杨教授请求,清唱了一段《星辰歌》,解释其中"星星指引迁徙路"的典故。
考察团离开时,杨教授握着龙安心的手说:"年轻人,你给了我重要启发。学术研究不该是文化掠夺,而应是对话与合作。"
龙安心递给他一个U盘:"这里有务婆口述的纹样解释录音,还有我们整理的苗汉对照术语表。希望对您的研究有帮助。"
看着越野车扬尘而去,龙安心长舒一口气。危机暂时化解,但他知道,类似的冲突还会不断发生。在全球化浪潮下,苗族文化就像务婆那块银牌,被各种理论、观点和利益不断重新诠释,而真正的持有者反而失去了话语权。
三天后的傍晚,龙安心正在合作社整理材料,张明匆匆跑进来:"龙哥,出事了!杨教授的初步研究报告被人泄露到网上了!"
电脑屏幕上是一个学术论坛的页面。杨教授的团队成员之一——那个和吴晓梅争执的男学生——发表了一篇题为《黔东南苗族巫蛊符号体系研究》的论文,内容比笔记本上的更加极端:将星辰纹直接称为"诅咒标记",把务婆的银牌说成"通灵法器",甚至暗示某些刺绣技法与"黑巫术"有关。
最糟糕的是,论文配图中赫然有务婆的照片,以及合作社几种主打产品的特写,包括"十二个太阳"礼盒的包装设计。
"这个混蛋!"张明气得拍桌子,"杨教授知道吗?"
龙安心立刻拨通杨教授电话。对方显然刚得知情况,声音里充满愤怒:"我已经要求撤稿,但网站说需要流程...那个学生擅自发表,完全违背了我们商定的合作原则!"
挂断电话,龙安心意识到事态严重性。这种"学术成果"一旦传播,很可能给合作社带来毁灭性打击——谁会购买"带有诅咒标记"的食品?哪个景区敢推广"与巫术相关"的旅游项目?
"怎么办?"张明焦急地问,"要不要发声明澄清?"
龙安心沉思片刻,摇了摇头:"反驳只会扩大影响。我们需要更聪明的应对方式。"
他立即召集合作社核心成员开会。吴晓梅看到论文内容后,脸色苍白如纸;阿公气得胡子直抖,用苗语骂了一串话;务婆则出奇地平静,只是轻轻抚摸着自己的银牌。
"我有一个想法,"龙安心打破沉默,"既然他们说星辰纹是'诅咒标记',我们就向全世界展示它真正的含义。"
他打开电脑,调出一段视频——那是上个月法国文化代表团来访时拍摄的,务婆在鼓楼前讲解星辰纹的来历:"...当我们的祖先在黑夜中迁徙时,是星星指引方向。所以妇女们把星辰绣在衣襟上,意思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星光相伴'..."
"我们要制作多语种短片,"龙安心解释道,"邀请真正的学者和文化传承人,讲述每种纹样的真实故事。同时发起'星辰纹挑战',鼓励人们分享自己被星星指引的经历。"
吴晓梅的眼睛亮了起来:"可以用我们之前拍的素材!务婆讲《星辰歌》,妇女们刺绣的过程..."
"还不够,"龙安心摇头,"我们需要更权威的声音。张明,能联系上那位研究苗族银饰的法国学者吗?"
"马修教授?我试试!"
计划迅速展开。三天后,一部名为《星辰之眼:苗族纹样的真实故事》的短片在各大平台上线。影片中,务婆用苗语吟唱古歌,吴晓梅展示刺绣技法,法国民族学家马修则从学术角度分析纹样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几位知名旅行博主分享了他们穿着苗族服饰"被星星指引"的感人经历。
与此同时,杨教授也在学术期刊发表声明,严厉批评那篇泄露论文的方法论错误,并公布了他与合作社合作的新研究框架。那个擅自发文的学生被迫公开道歉,承认自己的研究"存在严重文化偏见"。
风波渐渐平息,但影响深远。"星辰纹挑战"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合作社的订单不降反升,许多人特意留言要购买"真正懂星辰含义"的产品。更意外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发来邮件,询问将苗族古歌列入"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的可能性。
秋雨过后的清晨,龙安心和吴晓梅站在鼓楼前,看着工人们安装新制作的解说牌。每块牌子上都用苗汉英三种语言介绍一种纹样,并附上二维码链接到详细解说视频。
"想不到一场冲突反而让我们前进了一大步,"吴晓梅轻声说,"现在全世界都能看到真正的苗族文化了。"
龙安心点点头,目光落在最高处那块解说牌上——那是务婆的银牌图案,下方写着:"歌师纹,象征声音穿越时空的力量。图案中的波浪不是灵魂之旅,而是歌声的涟漪;人形不是萨满,是将古歌传给下一代的歌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